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与基本政策。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与政策,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的放矢,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
第一,“不完全城镇化”。目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只有一部分取得城镇户口,而多数农民工没有享受同城“市民待遇”。在未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将逐步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
第二,“拼资源”。一些城镇低水平扩张,土地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全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高达133平方米左右,超过了人均100平方米的国家标准,更超过了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新型城镇化要求节约土地等资源,更加注重内涵发展。
第三,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空气质量和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必须摈弃而代之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宜居城镇。
第四,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资源特别是优质公共资源在不同规模、城乡之间失衡,导致少数特大城市过于臃肿,交通拥挤等“城市病”的困扰不断加剧,多中心、组团发展将成为这些城市的大趋势。
去年以来,我在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地进行城镇化实地调查,发现各地或多或少存在以上问题,急需转变城镇化推进方式,并且需要将它纳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与实践之中。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是人本、公平、绿色、集约、智慧、人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这是及时的、正确的,这就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解决各种影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是改革的主要目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任务。市民化进程滞后,必然影响城镇化质量。现在的问题是,人进了城,户籍固定的身份却没有完全转变。为此,下一阶段要着力解决农民进城后融入城市的问题,让农民“进得来,呆得住,留得下”。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促进农民工举家迁徙,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降低人口结构转型的代价与阵痛。
第二,以要素市场化改革释放新的城镇化动力。新型城镇化要求进一步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能让市场做的政府就放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农民工市民化所需资金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民营企业结合产业项目、资金实力与有关地区的资源禀赋,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城镇化,钱从哪里来是困扰地方政府的突出难题。推进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地方政府适当发债、特许经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的新举措。
同时,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集体土地市场化改革,健全农村财产处置市场化机制。出台农村产权交易管理的具体办法和政策,积极探索农民宅基地与住房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和市场交易机制。集体建设土地可以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建设,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可以异地流转。我在一些省市调查中发现农民宅基地复耕,可以腾出1亩左右的土地。农民集中居住以外的土地指标,通过增减挂钩,合理利用于保障性住房、公共基础设施等城镇建设之中。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颁布,要求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建设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美丽城市首先是具有生态美的绿色、低碳、自然的城市。
“美丽城市”建设需要制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制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技术标准。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城中村”、“棚户区”、城市河道等脏乱差进行集中整治,加快形成城市综合管理的规范、精细与长效机制,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环境面貌的改善和居住质量的提升。
推进“智慧城镇化”。为了促进经济持续、高效增长,城镇化不仅要有一定的速度,而且要更加智慧。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组织管理,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上的全面智慧化,对“大城市病”进行标本兼治。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既要有城市的“物质家园”,还要有城市的“精神家园”,这是城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不要推倒重建城市、不要批量生产城市,大规模改建不能摧毁有特色、有历史的建筑物和城市空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倡导“记得住乡愁”。这无疑是我国推进新型城市化最有感情色彩的理念,是对历史的一种敬意、一种责任。城市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型城镇化中越来越重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保护、延续与创新城市文脉。要把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统一起来,把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统一起来。从实际出发,传承与创新城市文化,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特色,防止“千城一面”。
(作者为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教授)
我看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