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以新的发展理念开创精神文明创建新局面
燕平
//www.auribault.com 2015-12-07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是改善城乡面貌、弘扬时代新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创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强化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创建实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精神文明创建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工作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际,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重系统性设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必须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系统推动文明创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匹配、道德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市民素质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树立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消费习惯。强化“互联网+”的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优势,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变无差别传播为分众式引导,增强精神文明创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占领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抓住网上社交平台和人们之间的“黏性关系”,开展网络文明传播行动,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载体。

  实行项目化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必须具体抓、抓深入。善于借鉴经济工作方法,采取项目制方式,把原则要求变成有形、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在、能落地的工作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定奖惩措施,明确责任人、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间,做到事前有规划、事中有调控、事后有评估,实现创建工作效率最高化、效能最佳化、成果最大化。

  强化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创建均衡。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精神文明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总揽全局、整体推进,力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文明创建各个领域之间同步协调、均衡发展。

  处理好物与人的关系。精神文明创建具有两重属性,既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做到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一起抓,实现物与人的有机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体现宜居、畅通、平安、健康等人文功能,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创造良好物质条件。要以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振精气神,培育新风尚。

  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城市,难点在农村。坚持“两条腿走路”,农村要大力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推动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小城镇创建;城市要将触角延伸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科技创新单位,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共发展、共繁荣。广泛开展城市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共建,有效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处理好网下与网上的关系。当前,我国网民约6.5亿、手机用户12.5亿,上网、用网成为人们生活常态。深化精神文明创建,网络不能成为荒芜之地。要将现实社会中的创建触角、工作平台延伸至网络空间,将线下开展的创建活动搬到线上推动,实现网络领域与现实生活领域文明风尚建设的良性互动。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深入开展网络有害信息专项整治,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丰富创建内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保护绿水青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将生态文明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范畴,引导群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我为山川添点绿”等关爱自然行动,让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推动文明消费。文明消费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创建的题中之义。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减少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深入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引导人们理性消费、按需点菜,倡导自助用餐、分餐制等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培育健康文明的餐桌文化,享受“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快乐。

  倡导低碳节俭。低碳是文明社会的发展方向,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倡导绿色生活、绿色休闲、绿色办公,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积极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引导人们垃圾分类、节能节水、低碳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让低碳节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强化开放发展理念,激发创建活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许多新的领域和新的群体,创建工作很容易出现“真空”和“死角”,必须整合资源力量,发动全民参与,借鉴他山之石,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起来。

  面向社会开放,壮大组织力量。精神文明创建点多线长面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必须整合资源,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全力协作、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多方联动、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搞好“大合唱”,奏响“交响曲”。

  面向群众开放,扩大参与主体。精神文明创建源于群众,根基在群众,主体是群众。善于运用社会化工作手段,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把集中性活动和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增强活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真正使群众成为精神文明创建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坚持“只要您愿意,我们都欢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加志愿服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守望相助,让志愿服务成为群众精神文明创建的新引擎。

  面向国际开放,吸纳世界优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今世界,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将更趋频繁。要“睁眼看世界”,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更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不断拓展工作载体,丰富活动形式,确保创建工作与时俱进、常做常新。

  强化共享发展理念,彰显创建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创建的关键所在。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生活上解难、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改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最直观地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最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城市要以宜居宜业为目标,注重城市市容市貌管理,积极解决出门便堵、垃圾围城等“城市病”问题,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安全、有序、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农村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整治“脏乱差”,突出“洁净美”,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润泽道德土壤。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包括“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围绕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诚信问题,持续打击失信行为,让群众“吃得安全、用得放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常态化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让广大群众走近好人、礼敬好人、争做好人,感受道德力量,树起文明新风。

  保障文化民生。全面小康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物质层面的民生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说是生活得幸福、尊严、体面。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各类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惠民项目建设,开展送欢乐到基层、文化进万家等活动,让群众享受更加便捷、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我们的节日”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人们的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系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