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方法论的生动实践
王侃
//www.auribault.com 2016-03-02 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马克思在1865年致信恩格斯时指出,“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我的方法”,就是总体的方法,即要求把研究的对象物(人与人的世界)理解为总体,强调“个体”、“部分”只有存在于总的社会关系、历史过程之中才能获得其本质意义。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科学性,毫无例外都是建立在“总体的方法”之上的,而总体性也就自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特征。

  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性,是习近平改革发展理论的总体性特征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两山”重要思想已不仅仅局限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是明确指向“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总体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钉钉子”的精神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不动摇,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并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总体性改革。

  其一,推动民生福祉增长方式创新。浙江省委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的能力;狠抓民生建设投入,让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与此同时,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形成民生福祉的新增长点。仅以2014年为例,全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08亿元。到2014年底,全省3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97%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浙江人民享受到幸福感和获得感,反过来激发起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使浙江以全国近1%的土地、4%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7%的生产总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其二,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浙江省委坚持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为抓手,倒逼转型升级:实施“浙商回归工程”,从在外浙商中积极引进前沿技术、高端人才、优秀团队,反哺家乡建设;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加快培育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推动市场主体升级,实现“个转企、小上规、规改股、股上市”;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级产业,抢占未来市场制高点;实施“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创新发展难题,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和动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化通道。

  其三,推动政绩考核及干部选拔机制创新。走“两山”发展路子,必然要求从唯GDP的政绩理念,转变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政绩理念;转变为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政绩理念。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结束了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浙江省逐步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既看成果又看成本,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环境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将环境保护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地方政府。2015年2月,浙江省26个县集体摘掉“欠发达”的帽子,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着力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内容。

  其四,推动国家治理方式创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制度更具有根本性的保障作用。浙江省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法治—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落实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去。2009年,浙江省率先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相关规定;2010年,率先建立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制度;2013年,全面依法开展“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3.73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3.17亿平方米。同年,探索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2014年,全面依法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累计消灭6500公里垃圾河,完成黑臭河治理验收4660公里。

  其五,推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创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浙江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深化生态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浙江”的工作思路。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接着,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在“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上提出,力争用四五年时间把农村污水治理好,加快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2014年5月23日,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决定》指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是建设美丽中国在浙江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历届省委提出的建设绿色浙江、生态省、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等战略目标的继承和提升。

  从“生态省”到“生态浙江”,从“美丽浙江”到“两美浙江”,体现了历届省委对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的高度共识,体现了在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在省委的大力推动下,“两山”重要思想不仅在党员干部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且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内化为生活的点点滴滴,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作者为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