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对“求人之风”的思考
张昭阳
//www.auribault.com 2016-03-22 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众所周知,“人情社会”这个词,并不是在褒扬社会中的人情味,而是指在这样的社会中,要办成一件事往往都需要靠人际关系,要“求人”才能办成。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就发言抨击过这种社会现象,指出“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求人者也是被求者”这一无奈的荒诞怪圈,一度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今年两会期间,有媒体再就这一话题采访周委员,他认为最近几年来,“求人之风正在改变”。

  中国式人情社会中的求人现象,由来已久,成因也复杂:首先是传统人治社会的习惯残留,人治必然导致人身依附,导致掌握公权力的人可以凭个人好恶、而不是按照规则来决定资源的分配,在这样的利益格局中,经营好人际关系尤其是与上级的关系,就成了决定自己得失的关键因素;其次是匮乏社会的必然产物,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物资都短缺,买粮、买肉、买衣服、买电器等等无一不需要找关系、托人情、走后门才能遂愿;改革开放后,物资供应充分到过剩的地步,没有人再去为买商品而求人的了,但对上学、求医、求职等等这些还是求大于供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短缺物品”,求人找关系的人情请托现象还继续存在;第三个最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法治和规则意识尚未建立完善并深入人心。

  “人情社会”现象和“办事求人”风气,对健康优良的社会生态是一种侵蚀和腐化。企业办事要求人,为此打点关系导致时间、精力、财力的负担加重,能心无旁骛地搞好经营发展吗?科研工作者立项找经费要求人,还有多少精力留给专业创新?公职人员升职提干要求人,谁还会埋头苦干?老百姓为孩子上学、看病、求职找关系,还会有“获得感”吗?当一个社会最应该表现出探索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和习气的年轻人,都把人际关系学当成真实学问、当成生存指南和成功秘笈,一副老于世故、暮气沉沉的模样的时候,一个国家还有创新创造活力吗?!

  求人、找关系才能办事成事,是对人格尊严的羞辱,是对个人才智发展的束缚,是社会交易成本的额外加重,是对社会创新精神的严重扼制。人情风、关系学的流行,败坏的是整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品位,损害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体质。

  对这些庸俗文化和习气进行严厉道德批判,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要解决这一千百年来持续流行、各行各业四处弥漫的风气问题,必须靠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和法治完善。

  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推动反复肃贪和党风廉政建设,狠刹“四风”,严肃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倡导“严”“实”领导干部作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简政放权,推动政务公开,促进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均衡化改革……一系列雷厉风行、正本清源的重大举措,从目的和效果上,都是在肃清党风政风官风,并同时带动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从单位内部到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都越来越简洁、透明和轻松。

  周新生委员的看法,也正是当前社会公众的共同感受:党风政风的好转有目共睹,企业、老百姓到公共部门办事的程序越来越简便,越来越省心,“吃拿卡要”的现象已经很难见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需求人托关系,也能获得机会。对公职人员来说,随着干部提拔任免程序的严格化和公开化,靠拼爹、靠关系、靠背景、走后门的裙带之风得到有效遏制,靠业绩、靠真才实学的人才选拔导向,开始形成主流。

  坚定不移的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化的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更加注重公平的共享发展理念,正在彻底断除中国“人情社会”的社会痼疾,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正在快速形成,全社会全民性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因为摆脱了人际关系网的沉重束缚,正在喷涌而出!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