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州人文精神的当代思考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
//www.auribault.com 2016-03-22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人文精神反映一个地方精神风貌,镌刻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渊源,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省委书记陈敏尔强调:“要进一步弘扬贵州人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华夏人民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更是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其文化结构中的精神质素,对应了当代经济社会的不同方面,形成了影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着力点。深入把握传统文化景观上的多元性、形态上的原生性、内涵上的厚重性、气度上的包容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必将成为彰显贵州人文精神的个性魅力和独特魄力。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知行合一”的准则,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贵州人文精神,一个深层基因和鲜明标识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内核、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描绘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理念在贵州发展历程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充分的呈现,是贵州人文精神的关键要素。

  其一,饱含敬天畏天、顺应自然的生态情怀。贵州各民族都有朴素的自然情怀,大都栖居于青山绿水之间,无论是半坡村、水边寨,还是谷底人家,都注意依山而居、伴水而栖。岜沙苗寨的村民们,在孩子出生这天到山上种一棵树,代表新生命的降生;当他死后,就把象征其生命的这棵树砍来做成棺材,就地埋葬并在旁边再种一棵树,代表着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世。从江县一个叫占里的侗族村寨,代代传承的约定和古歌也暗含了朴素的生态情怀。譬如:“家养崽多家贫困,树结果多树翻根”、“一株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这些自然崇拜和敬畏虽只是一种原始信仰,但隐含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深藏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正是贵州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体体现,更是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具体实践。

  其二,饱含绿色健康、生态文明的理性智慧。贵州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但生态基础十分脆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响应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的愿望,书写好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凉爽气候、清新空气和秀美山水成为贵州的一张响亮名片。比如,重点发展大数据等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五大新兴产业,不仅是“以天和为美,以止为德”,也是老子引以为傲的三宝之一“俭”的体现,是一种节制物欲的生态伦理。保护绿水青山,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和谐,不以人灭天”的生态道德。抓载体平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发出“中国声音”,就是“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是一种广而传之的生态理念。“天人合一”,正是贵州人坚守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底线朴素智慧的理性积淀。

  其三,饱含美美与共、团结和谐的文化基因。天人关系的解决不仅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还必须同“人和人”以及“人自我身心和谐”结合起来。人类生存繁衍中被划分为不同群落、种族,由于利益的瓜葛、信仰的分歧、风俗的争议,导致人群、人际间的仇恨、战争。天人合一上升到道德伦理的高度,净化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内心世界宏大的博爱。就贵州来说,“人与人的和谐”,突出体现在民族团结和谐上。我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基于对大自然的共同尊重、顺应和维护,形成了多元共生共存、互促互补互助的根基与传统,民族团结、和睦、繁荣。这些年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和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天人合一”,恰是贵州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尚和合、求大同,和谐共处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

  “知行合一”是明代先贤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所形成的哲学观点,不仅对贵州文化影响深远,而且得到古今中外高度认同,影响遍及海内外。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将理论付诸实践、“良知”化为“良能”、“心动”转为“行动”,才能称得上“善”。“知之非艰,行之惟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在2014年全国“两会”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又指出,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贵州有优势,王阳明在那里参学悟道,这里面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知行合一”,在贵州历史进程中具有生动的实践,对当前和今后贵州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是贵州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要素。

  比如,体现了认识客观、勤奋苦干的意志。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曾经的贵州集“老、少、边、穷”为一体。但是,贵州干部群众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既不灰心丧气、畏难不前,也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而是在充分认识省情的基础上,苦干不苦熬,“把肩膀当作地皮磨”,勤奋苦干地推动贵州大发展、大跨越。面对贵州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全省人民以愚公移山的苦干精神修路架桥,终于使交通“天亮了”,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知行合一”,体现了贵州人充分认识客观世界后,艰苦奋斗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这种精神与“三线精神”、“遵义精神”、“长征精神”等一脉相承,加之贵阳等地大力培育“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精神,苦干已经成为当代贵州的精神符号。

  比如,体现了认识规律、科学实干的精神。上个世纪80年代,贵州贫困问题十分突出,生态总体脆弱,人口压力很大,尤其以毕节地区最为典型。立足毕节实际,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建立了“毕节试验区”。20多年来,试验区积极实行有利于解决贫困落后和生态恶化问题的特殊措施,探索贫困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途径。毕节市南关村,利用当地适宜种植柑橘的条件,“种果树、帮民富,保青山、留后路”,走上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知行合一”,体现着认识规律、科学实干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毕节精神”的重要反映,是贵州人民智慧的结晶。

  再如,体现了认识主体、创新巧干的胆识。2012年4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极大提振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实现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不能走老路,必须创新巧干、弯道取直,走出发展新路。由此,全省各族群众冲出心理的“大山”,跨越思维的“峡谷”,突破保守意识、封闭意识的阻碍,大胆解放思想、开放创新,谱写出一曲曲超常规发展的精彩绝唱。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5个100工程、1+7开放创新平台、三变经验等应运而生,贵州走上了一条弯道取直、跨越发展的全新路子。“知行合一”,体现了贵州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开放创新的时代激情。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彰显了贵州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等特点,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集中反映,与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相适应,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目标相协调。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必将成为“撬动”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精神杠杆,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新跨越中,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精神引领作用。(执笔:李裴)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