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在更多的领域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
——改革开放之初与现阶段学习借鉴的内容、重点之比较和思考
章百家
//www.auribault.com 2016-03-28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学习外国经验,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格外强调的一点,但学习并非盲目照搬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而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兴大国,我们应如何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需要有新的思考。这里,我想结合对改革开放史的研究谈几点看法。

  现阶段我国学习外国经验的内容和重点必须有相应的改变

  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以世纪之交为界,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我们要解决的主要是新中国成立30年间经济、政治体制所积累的一些问题。在这个阶段,我国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的主要目的,是加快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尽快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了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已经过去的这个阶段,学习国际经验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外资、创办经济特区、制订各种缺失的法律等等,这些都是向外国学习的典型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经济改革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与世界经济接轨、如何实现自身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一讨论的实质是怎样把国际经验应用于中国的改革实践。

  21世纪之初,我国继续保持发展势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改革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挑战的出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问题,而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这一体制不成熟、不完善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第二,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结束,正进入适度稳步增长阶段。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看,这是必然的,而能否较为顺利地通过这个阶段,将决定一国现代化的成败。第三,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明显变化,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统筹协调各方、凝聚改革共识要比以往复杂得多。

  简单说,贫穷落后之时只要一心谋发展即可;而初步富裕之后,不仅有财富的保值增值和公平分配问题,还有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应对资源环境、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说,21世纪的头十年多少是前后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一些新问题尚不很突出,那么现在已到了必须加以解决的时候。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看,党和政府需要集中精力,从谋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转变为引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一点也就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学习外国经验的内容和重点必须有相应的改变。这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细致地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相关的成熟经验。在这些方面,新一轮的学习和借鉴必须加紧进行。

  学习国际经验需要综合性的吸收与创新,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中国强大了,但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可以说,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安全瓶颈之中。历史地看,外部安全环境趋紧是任何大国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中国也不例外。现实地看,这是由双重因素引起的: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动,其中包括中国地位的迅速攀升;另一方面,中国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内部矛盾和困难凸显。这种内外因素的重合,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处在一个相对敏感时期。在这个敏感期,外部世界会高度重视中国内政和外交动向,不断判断中国的能力和意图,并做出应对。中国承受的外部压力会逐步增大,国家安全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这种状况始自上世纪90年代,至少还将持续二三十年。在这个阶段,中国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平稳地通过安全瓶颈区,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巩固我们业已取得的新兴大国地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并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然而,在上述图景中,我国面临的形势中的一个关键变化是,随着我国实力的大幅增长和改革步入深水区,中国已成为当今国际形势发展中最重要、最引人关注的变量。以往,在分析国际形势和制定内外政策时,我们的思维习惯于先国际再国内,先分析外部形势再确定自己的政策;而现在,世界各国判断形势,不能不先看看中国如何,再决定本国的政策。这种变化是个大好事。但是,在分析国际形势时要先把自己摆进去,把自己作为国际形势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变量,预估外部世界对我国变化和行为的反应,对此我们似乎还不大适应。

  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国最大的机遇就是现在国际格局还不定型,国际形势趋于动荡,美国面临的问题很多,而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已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这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被制约的一面。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对外事务时不仅要有大的战略思考,而且要有更加清晰的目标,并注意保持目标、手段和实力之间的平衡。

  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而且可以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但现在遇到了两个新问题:一是在任何比较重要的方面,都很难找到一个模仿对象,简单的模仿式学习已不适用,而需要一种综合性带有创新的学习方式;二是借鉴国际经验将越来越多地包含“软”的方面,如他国应对本国内部类似问题和各种国际问题时的思考和经验等等。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战略思维能力,改进我们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与他国沟通,加强相互理解,更好地实行合作。中国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大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而中国对外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将有赖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加强和外部世界对中国信任的增长。

  大量新问题的出现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更多的领域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

  在当前阶段,把国际上的经验和我国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我认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改革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政府为主导,形成了一套正确的改革战略。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从经济体制入手;改革采取渐进的方式,通过“双轨制”逐渐过渡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改革为中心,形成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战略配合;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妥善处理内政和外交的关系,坚持首先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二,有凝聚人心和共识的口号——“改革开放”和“小康”。“改革开放”是路径,“小康”是目标。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标准,不仅直接指导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也把国家现代化的目标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直接联系到一起,从而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第三,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央、地方和基层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积极参与者首先享受改革红利的机制。中央、地方和基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中国改革中一个突出的现象,也是一条重要的经验。如家庭承包制、经济特区建立、股份制和证券交易等,都是通过上、中、下层之间的互动才得以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专家学者的参与起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前期,农民、工人等基层群众首先获益,这就使得改革能获得广泛支持,并在变动中实现相对稳定。

  第四,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短期、中期、长期的利弊权衡。中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和成功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现在的情况已证明了邓小平的预见:中国发展起来之后,面临的问题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大量新问题的出现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更多的领域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

  中国人口众多,从发展的角度看不仅需要创新生产方式,还需要创新生活方式。俭朴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而全球资源的有限已决定了西方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不具普遍性。中国如能依靠有限的资源使众多人口过上现代化生活,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因为美好生活方式是人们最乐意仿效的。

  邓小平曾提出,改革的目的是形成具有活力的、比较完善、比较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的改革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不可能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完善和稳定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大课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制度体系的大系统已基本稳定,而各子系统遇到问题时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而我国现在的改革还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改革开放到了现阶段,顶层设计必须更多地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从世界历史经验看,一个政党对一个民族的贡献,最重要的是能不能为这个民族创造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制度。(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