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工运理论动态-正文
工匠精神为成都制造注入精气神
潘方勇
//www.auribault.com 2016-04-27 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是生产、设计者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以质量和品质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的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再过几天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我们纪念这个盛大节日,目的是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弘扬追求完美和踏实专注的工匠精神,弘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的那样:“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期《理论周刊》邀请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业人士,为我市广大劳动者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对成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并给出培育和保护工匠精神的具体建议。

  当前,成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后期的关键阶段,而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直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与此同时,成都工业尚未经历充分发育阶段,产业规模、综合竞争力在副省级城市中仍处于第二梯队,面临既要做大又要做强的双重任务。“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这一号召,让“中国制造”有了顶层设计和基本遵循,也必将成为下一步成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的重要着力点。

为何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执着地坚持对完美和极致的追求,对产品进行精雕细琢,使其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状态存在。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生产理念。从历史维度看,工业化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将品质提高到99%这样一种规范状态,这是对于产品质量的一次跃升,它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推动了社会进步。而现代意义的工匠精神,则要求将品质在99%的基础上实现再提高,这是对于产品质量的又一次跃升,它能够显著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进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工匠精神是后工业化时代差异化竞争的制胜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入质量时代的关键所在。

  从需求变化来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产品品质的需求逐渐凸显,注重高品质、高性能而不吝高价格的中国消费群体正在形成。而从供给端来看,工匠精神引导生产者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突破,推动制造业发展实现量与质的匹配,在供给侧实现结构优化,更好契合现代精致化生产的要求,进而显著提升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体而言,从现代制造业的特质来看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从经济增长理论看,工匠精神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变量。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存在稳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将向稳态移动,这意味着资本不能形成长期的增长效应,只有技术进步能够影响人均产出增长率,推动经济持续突破。对于制造业而言,其发展驱动力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并且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不同发展阶段中各要素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从资本到技术演变是制造业发展驱动力调整、实现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而工匠精神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它在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吸收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可以创造出新技术、新专利,从而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支点的制造业发展新动力,积累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进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先进国家实践看,工匠精神是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如今以品质优异而享誉世界的德国工业产品也有不堪的历史,英国议会在1887年8月23日曾通过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以示对“德国制造”的歧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人开始以专注、坚持、精准、务实的工匠精神重塑本国制造业。尽管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生产的基本方式,但“德国制造”仍矢志不渝,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成就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内涵,使众多德国品牌在历经百年风雨后,仍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品牌魅力。反观我国,当前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品质与创新缺失等诸多问题,基于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我国制造业由“量”到“质”的飞跃,要为“中国制造”注入更深刻的内涵。

  从成都发展实际看,工匠精神是制造业强本固基的有效手段。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03年至2014年间,工业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从35.2%上升到超过50%,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持续深入,成都工业发展下行压力不断加大,2015年全市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为近十来年的最低水平,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38.7%.从驱动力看,当前投资驱动在成都市工业增长中虽居主导地位,但其贡献率已呈现下降趋势,2006—2013年成都市工业增长的资本贡献率为71.3%,较1994—2005年已下降14个百分点。从行业和企业看,成都工业行业门类齐全但主业不强,企业竞争力一般,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本土领军企业,与同类城市相比,产业整体处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中低端。而以追求极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成都工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与下一步成都工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的本质要求完全契合。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构建教育培训体系传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要具备相当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结合我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在蒲江试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基础上,以成都大学、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技师学院等市属院校为重点,推动本土职业教育与国际化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探索成立中德合作双元制大学,致力于培养大批精通国际标准、掌握高水平工艺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疏通名师带徒的渠道也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高明之举。在企业内部,将技术工人真正当作人才来对待,鼓励老工匠带徒弟,鼓励技术工人参与技能培训,建立广泛的技术创新探讨与交流机制,推动工匠精神的不断传承和工艺技术的不断精进。

  完善创新制度环境激发工匠精神。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这一方面造成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创新动力和欲望,另一方面也造成过度集中于基础投资而科技创新投入缺失的结果。从区域比较结果来看,这样的现象在西部地区又最为普遍。2014年,成都市专利申请在副省级城市中仅低于深圳跃居第2位,但由于科技资源市场配置效率不高,政府、企业科技投入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本地转化不足,科技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对制造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未能充分显现。因而,通过出台政策保护知识产权、加大政府性科技创新投入以及激励制造企业形成匠心文化等措施,建设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推动成都制造业转型升级。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尊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有赖于大量技术工人的持续劳作,而技术工人群体的复兴则需要全社会确立起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观念,营造出广泛尊重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方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技术工人必须要经历较长时期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因而其劳动附加值不应区别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服务附加值,其劳动也理应得到足够尊重。同时,由于工艺大师的培育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因而社会应提供给那些学习过程中的技术工人足够的社会公共保障支持,使其消除顾虑全身心投入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技术改良和创新是高风险的创造性活动,失败在所难免。从这个角度讲,尊重工匠精神的社会应能够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技术工人才可能回归纯粹的“工匠精神”,真正以自身的劳动来创造社会价值、突破技术瓶颈,进而构筑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基于技术进步的强大制造业体系。(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伏伦系成都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