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的劳动日常-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工运

西欧中世纪的劳动日常

黄春高
2019-04-01 08:31:56  来源: 光明日报

  中世纪欧洲劳作的农民

  日常生活史,关注的对象是历史中的生活日常。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构成,可以成为观察西欧中世纪的一个切入点。

  中世纪对劳动的态度,源于圣经传统。早期教父神学认为劳动是对人类堕落的原罪的惩罚,中世纪早期此类观念相当盛行。从9世纪开始,劳动逐渐得到教会的肯定乃至赞美。使徒保罗说过:“若有人不肯工作,就不可吃饭。”保罗的箴言得到13世纪的布道士雅克·德·维特里的回响:“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的重要性不限于吃饭,还有灵魂拯救。本笃会会规专门论及劳动的必要性,强调要拯救灵魂,必须劳动。12世纪有作家认为,劳动是“甜蜜和令人愉快的”,是原罪的解毒剂。中世纪的三等级理论,甚至将劳动者与祈祷者、作战者相提并论,成为不可或缺的第三等级。

  整个中世纪,专门论及劳动的文献甚少。正如雅克·勒高夫所云:“劳动和劳动者,在那个时代超出了大师和文化生产者们的关注范围。劳动那时并非是一种‘价值’,甚至没有词汇指称它。”不过,总有些不经意的历史遗珠,会直接或间接涉及劳动这一主题。

  11世纪的古英语作家埃尔弗里克的对话作品中,农夫这样诉说:“我劳动非常辛苦。我黎明就得外出,把牛赶到田地里,给它们套上犁。……在给牛套上犁,固定好犁头和犁刀之后,每天我必须犁耕一英亩或更多土地。”农夫还说,“我有个男孩,他帮着用木棒赶牛。他的嗓子因为寒冷和吆喝而沙哑”。这段文字,不难使读者去想象中世纪劳动的具体场景。14世纪英国兰格伦的《农夫皮尔斯》是针砭时弊的劝谕长诗,诗中穿插着对劳动的细致描写。例如,皮尔斯“带上他的犁队去翻耕土地”,“我开沟、挖地,按他的吩咐干活,时而播种耘田,时而收割打晒”,“凡谁能帮他犁地,松土或播种”,“人人都将纺线施肥,埋头苦干”,“既为他种地,又为他饲养牲畜”,“用来套车拉粪到田里施肥”,……兰格伦的文字,呈现的劳动场景更为全面,劳动内容则包括一年四季的耕田、播种、耙地、施肥、收割、打场等环节。

  13、14世纪的《时祷书》则从时间上更为直观地将劳动的日常性表现出来。《时祷书》本是为基督徒祈祷准备的读物,其中的插图清晰描绘了农业劳动的季节性。三月之时,画的是农夫用犁队耕地犁田。六月之时,画有男女劳作者用大镰刀和草耙子收割和堆积饲草。八月之时,画有劳作者收获谷物。十月之时,画有女人播种,男人骑马耙田。十二月之时,画的是劳作者打谷和扬场的情形。一年四季的劳动画面,都历历可见。除了图画,更有专门的文字指导农业劳动。13世纪英国的沃尔特等人的《农书》,是关于庄园地产管理的著述。作者极有耐心地告诉读者:在犁田的时候必须犁沟要小、犁垄要窄,因为宽大的犁垄容易导致播撒的种子裸露;种子撒下后,应该耙田松土覆盖种子,使之能够生根发芽;还要注意挖沟排水,整地除草,以保障作物的顺利生长;收获季节则要注意必须在圣诞节之后打场,“要精收细打,颗粒归仓”。作者关于劳动的知识,诸如犁地、耙地、播种、制肥施肥、给土地排水、收割谷物、打场收藏等一年到头的农业劳动,书中都有较为生动的描述。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世纪的劳动日常,自然不限于前文所述的劳动概念。劳动的日常还须从更为深刻的社会实践中去了解。中世纪是一个宗教社会,于是劳动多与上帝以及教会产生关联。如圣约翰节是除草的日子,圣米迦勒节是收获节,圣诞节是打场节。同时,教会的安息日或者其他宗教节日,禁止人们参与劳动,违者会受罚。教会宣称,劳动能够拯救灵魂。《农夫皮尔斯》中强调劳动者将会被赎罪:“世上所有靠双手劳动的雇工,他们凭手艺挣钱……其赎罪券将与皮尔斯的相同。”劳动也具有惩恶之功。中世纪对于违反教义教规的信徒,往往用体力劳动来惩罚。但丁的《神曲》中,炼狱的第四层是惩罚懒惰者的地方,被惩罚的灵魂在没命地奔跑,一边还讲述着勤劳者的光辉事迹。

  中世纪也是一个世俗社会,有等级乃至阶级。中世纪的劳动,自然就有其世俗性。英国牧师约翰·保尔曾这样质问:当亚当耕种、夏娃纺织,那时谁是绅士?这是试图以劳动来定义社会的平等性。然而,劳动并不平等。妇女的劳动,因性别差异会被另类看待。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因身份等级也会受到歧视。庄园制度下非自由的农奴,每周要为领主无偿耕种土地三天,称为周工。农忙时还有额外的劳动,此为献工。在此,劳动成为地租的一种形态,即劳役地租。劳役性质的劳动,是无偿的,也是强制的。劳动的主体是农奴,如何劳动却由领主支配。在劳动季节,农奴必须先完成领主地产上的劳动,然后才轮到自己的份地。农夫皮尔斯接到领主楚斯(真理)的命令,他就必须按吩咐劳动,不敢有半点违抗。故13世纪的英国法学家布拉克顿如此表达:当天晚上不知道明天早上要干什么,其人必然是农奴。农奴也会起而反抗,诸如怠工、破坏领主的财产以及逃亡,领主则采取镇压措施。沃尔特在书中多次建议对劳动的农民进行监视,有图画展现了以棍棒武装着的监工们暗中监视的情形。在1350年—1352年间英国约克郡维克费尔德庄园的法庭档卷中,提及农民被罚款的许多事例。如有人偷偷砍伐领主的树木而被罚款,有人因未能及时疏浚沟渠而罚款,有人未能替领主收割谷物而罚款。

  中世纪的劳动日常,是日常生活史的一个剖面。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既然是日常那就很容易理解和把握。然而,日常生活并不自明,也不太容易从历史本身来把握。正如德国历史学家汉斯-维尔纳·格茨所言:“鉴于史料的原因,极不可能描述出一个生动实际的、可靠的、符合我们提出的问题的中世纪早期的日常生活史。因为,那个时代的人追求一种完全不同的目的,从不会为了记述而记述日常生活;相反,对日常发生的事情全然不感兴趣。”既然日常生活往往为人们所忽视,那么日常生活史就容易表现为史家带有某种想象的重构。对于这样的历史日常,书写者应该保持足够的警醒。

  (作者:黄春高,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编辑: 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