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破除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户籍“藩篱”-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工运

【前沿观察】破除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户籍“藩篱”

李长安
2020-01-13 10:31:16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畅通有序流动渠道,激发社会性流动活力,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户籍制度成为制约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之一,这一制度不但阻碍了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原则难以贯彻执行。可以说,“落户难”已经成为许多劳动力和人才安心工作的一个后顾之忧。

  在这种情况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就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不过,受限于一些地方的财政能力以及意识水平,户籍制度改革始终步履维艰,进展缓慢。国家发改委一项测算表明,仅仅是农村流动人口进城落户的人均公共成本,就达到13万元,东中西部地区人均进城落户成本分别为15.5万元、8.3万元、8.7万元。这其中包含义务教育、养老保险、医疗卫生、就业培训、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在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于流动人口落户自然积极性不高。再以民众关注的积分落户为例,在一些地方,申请人不仅要有一定的学历层次、缴社保、纳税等要求,所在单位也要具备一定资格。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最近几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具体表现在,放宽落户条件的城市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低,申办手续日益简化。值得关注的是,在近些年各城市开出的吸引人才诸多条件中,放宽落户条件成了不少地方的重要举措之一。

  此次出台的《意见》特别提出,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同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需要指出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不能搞“单兵突进”。如果没有其他配套措施的跟进,劳动力和人才真正落户的梦想依然难以实现。这其中,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早已由过去单纯的人口管理功能,逐渐附着上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内容。不同户口的人群,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没有公共服务对全体劳动者的均等化,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要破除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户籍“藩篱”,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的力度,不断完善促进劳动力和人才落户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尽快解决落户者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民生难题。此外,加大中央对地方的扶持力度,形成非户籍人口落户的财力保障机制,也是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物质基础。只有这样,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才能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这对于稳就业和稳增长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