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殿利:文化当家-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学者

于殿利:文化当家

韩雪
2019-06-04 13:17:40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守成和创新,不一定非要摆在对立面。就如同博与精,不一定是正负极的关系。“也可以博大、精深。”于殿利引申地表达,博与精,源于认识,成于功夫。
一本书合上时,是沉睡的;只有打开,它才醒来。
有一本书,百余年始终打开。这书看起来是“印”字的变体,当中镶嵌了个圆形的“商”字,下有一行“创于1897年”的小字。
商务印书馆的这个徽标辨识度很高,并做成立体式矗立在王府井大街36号的一座灰色小楼之顶。它以拟态的形式,向世人默默宣告并传递着书籍承载的意义:唤醒沉睡的知识和思想,为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书打开方可阅读,人走进才能了解。
单看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名号,很容易将于殿利认定为出版商人。坐下来、阅读他的文字,窥探他的思想,会产生“这是学者”的判断。在看过他惯于引文注释的行文后,又会不断加深“他是历史学者”的印象。
出版人、学者这些不同的角色原本通往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于殿利为这些不同找到一个文化的交汇点———“历史和哲学社会科学最终指向人与文化,出版的直接指向就是人与文化”。
无论是自诩的历史“万金油”还是出版“杂家”,这位守候一份百年文化基业的当家人的人生体验,的确因文化的开阔绵展,增添了许多乐趣和意义。
守候经典
工作时间,总经理于殿利的办公室频繁有人进出,多是下属请示事宜、呈送待签批文件据条。坐在沙发上的于殿利,听人陈述时,仰头目视对方,听罢俯首修改签批。
俯仰间,面容上的从容舒展,和头顶的花白稀疏,不断变换出活力和沧桑的交替,不由令人联想到百廿之龄、依然不衰的商务印书馆。
比起火烧圆明园,商务印书馆的被毁,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出文明悲剧。
1932年,“一·二八”事变在上海爆发。次日上午,日军飞机轰炸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总厂及编译所、东方图书馆等被炸焚毁。令人最为痛心的是,原名涵芬楼、号称东亚第一的东方图书馆,46万册藏书全部化为灰烬,这当中,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3.5万多册,各地方志2600多种2.5万册,也尽数被毁。
“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时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讲出了日军炸毁商务印书馆的原因。
最初由几个排字工人集资开办的一个小小印刷作坊,缘何有这般地位?
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整理重要古籍,编辑大型系列图书等,放在今天来看,商务印书馆的这些举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百年前的晚清至民国,这一举一动,都开了当时时代之先河。
新学之前,中国人读的都是古书,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的蒙学读物,或是专供科举考试之书,现在的科学知识一概没有。
商务印书馆按照现代学术科学当中的文、史、哲、政、经、法、数、理、化分科编撰新式教科书。冰心回忆,她4岁时开始学习商务印书馆编的最新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存在,需仰视才见。”
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体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式教科书上。中国教育现代化,从此启程。
百廿年,时代更迭,社会巨变,出版的本质从未改变。出版的本质在于图书所传递的知识、知识所承载的思想,以及如何用这些思想去塑造一个个健康的人。
何为经典?对天地、宇宙万物长期的经验和认识积累,帮助人类创造出第一批富有思想和智慧的文字之书。放在当下,就是体现当下最高学术水准、将来能成为反映当下社会文化发展变化之作。
已知天命的于殿利更知晓人性弱点,“通过知识和思想帮助人类克服弱点,让长处发挥到最大程度,正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聊至兴起时,一直沉在沙发里的于殿利霍地一跃而起,找出谈起的那本书,手指在书中的句段上,兴致很高地诵读。诵读间,敲门声再次响起,他只得停下急切地先应答“进来进来”,又接续着被打断处兀自念下去,待全部念完后,发现那人在等候,又转而去处理那事。
不止“换换脑筋”
回想当年踌躇满志到商务印书馆应聘的经历,于殿利禁不住开怀大乐:“真不知道简历里哪句话能用得上。”
1990年毕业后,本想到图书馆工作的于殿利拐了个弯,联系了商务印书馆。他自己琢磨:既然到出版单位做编辑,有点类似的工作经验也许更好。便特意在简历里写上“担任过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报主编”。不经意间还草草留下了一句:“学过两年拉丁语。”
正是这不经意的后一句,成为于殿利入馆的最大理由。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是商务最为知名的丛书品牌。而在翻译过程中,英文译稿的注释里常常夹杂着希腊文拉丁文,较少有译者看得懂,但商务印书馆又不允许删减注释,就需要译者抄录下来,由编辑再找人翻译。如此,“编辑最好能懂拉丁文”的期许和“学过两年拉丁语”的现实,促使于殿利成为商务印书馆历史编辑室的一名编辑。
而这段外语的学习经历,于殿利又受益于一位大家。
林志纯,笔名日知,中国世界古典文明史学科和研究事业的奠基者。上世纪80年代,林志纯先生看到,很多中国学者由于不懂外国古文字,在研究世界古典文明史只能跟着别人走,看别人翻译的书,如同嚼别人嚼过的馍,如此难成大家。
研究世界上古史,既需要分工的专门研究,又要求具备坚实的古文字功底。林志纯先生多次联合其他专家奔走呼吁,1984年,教育部在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世界古文明史研究所,1985年开办世界古典文明试办班。
班里的学生,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这6所大学的历史系或相关文科系学生,通过考试选拔。
“每校招考2至4名,考的是英语和世界古代文明史。”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大三的于殿利报名参加了考试,考取后又就读了两年。
“班里也细分了三个专业:埃及学、亚述学、西方古典学。”选择了亚述学的于殿利,又自主选修了拉丁文课程。
每年会有3至4名外国专家给这个班讲授亚述学、埃及学、赫梯学、西方古典学以及各种古代语言文学。这项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创举,开创了我国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事业,也开启了于殿利的治学之路,给了他不一样的认知体验。
毛泽东曾说:“学外文好,当作一种消遣,换换脑筋。”“换换脑筋”也许不无玩笑之意,却道出了学习外语或用外语学习的本质,换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于殿利说,这就好比是对原来思维和知识的一次补充和完善。“读外文书的感觉和读中文书一定是不同的,不仅在于字形和字体,更在于逻辑与思维。”
说起其中的精妙,于殿利形容好比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学会一种新的语言以后,事物的微妙之处、事物之间相同或者相异的地方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联,也就进入了人的意识。”
语言是承载文化的交流工具,文化通过交流,才更有生命力。
作为读书人,无论所学多么“中国”,把“中国”传播到世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做学问应有的最高追求。进入国际讲坛,才能受到全人类智慧的滋养,才有机会成为影响全人类的人。
“读书人当有此志。”于殿利也在此列。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于殿利反复说,出版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编辑同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出版与学校教育不同,甚至可能比学校教育拥有更广阔的天地,拥有更宏大的诉求。”
百廿年间,严以千计,宽以万计,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所有的名人,都与商务印书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金说过:“我是五四的产儿,通过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走上文坛。”胡适曾评价:“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一个什么学校更重要。”
而从于殿利的历史学者眼光去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教育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那里兴起,当苏美尔人发明了学校教育的时候,他们开始把楔形文字刻在泥板文书上,供教师教授学生之用。
这种教育与出版的最初关系,印证了于殿利的一个观点:“出版从诞生那一天起,和教育就是一对孪生子,出版服务教育,无论历史还是现在,都是一样。而离开了出版业,教育也几乎无法开展。”
将出版与教育相提并论,并不是于殿利的“专利”。百年前,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张元济辞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等职,愿意到当时还只是一家印刷小作坊的商务印书馆创业,只是因为他和另一位创始人夏瑞芳英雄所见略同:“吾辈当以辅助教育为己任。”
贫弱时,教育能救国。昌盛时,教育可强国。
商务印书馆出版图书以学术为主,硕博时于殿利读到的很多书,都出自商务。而喜欢把教育和出版相比较,也因为于殿利深受在师范学校就读的影响。
“在北师大里,教育是主线,所有系都要上教学法这门课,还有教学实习。”浸渍于如此浓厚的教育氛围之中,于殿利怎么也会受到点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北京师范大学和商务印书馆,都是存在百年、为时代长久需求服务的文化机构。受益于这文化“两百”,于殿利对家国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上。
“从一百二十年的历史一直到现在,文化强国,强的是什么?”“强的是人。”他自问自答地阐释了“在社会竞争中,人的思想、人的知识、人的技能和人的道德观念,是最核心的”这一观点。
我国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于殿利视文化为重要标志,却也看到它的洼地在偏远乡村。
2016年3月,商务印书馆在河北省武安市阳邑中心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商务印书馆乡村阅读中心”,探索以学校辐射村镇的乡村阅读推广新模式。乡村阅读中心里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品图书,配备有5000至10000册,还会培训乡村教师、开展公益活动。“我们在四川汶川映秀镇有个乡村阅读中心,整晚灯火通明。”于殿利说,原来那里是党员议事的地方,现在有了书,好多孩子都在那里看书。
博与精
商务印书馆目前的性质是企业。面向市场,是企业最忠实的站位。可到底市场在哪儿?不同的企业家,有着不同的理解。
“必须把市场根植于国家的需求、民族的需求和时代的需求上。”于殿利的话听起来有些高调,但他的确是经过实践取得过成功。
2012年当选为十八大代表的于殿利,正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听取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表述甫一出现,凝神静听的于殿利心中一动:“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个以前从未提到的新词。”
文明发展到现在,吃饭穿衣的生存问题解决了,该考虑生产方式的问题了。于殿利由此判断,图书出版更要反映当下社会状况。
从政治中得到启示,其后四五年间运用于实践,以《发现之旅》为代表的一批图书创立起新的自然、博物学图书的商务品牌,目前,仍是国内市场引领者。
守成和创新,不一定非要摆在对立面。就如同博与精,不一定是正负极的关系。“也可以博大、精深。”于殿利引申地表达,博与精,源于认识,成于功夫。
“不同方法认识世界,达成不同的目标,就变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于殿利辩证地说,“所有学科又相通,因为研究的是同一个客观世界。每个科学因自己独特的价值受到重视、尊重和喜爱,又不可避免有自身局限性。”他的结论:了解其他相关学科,是打破局限性最好的方法。
商务这样的学术重镇对自己的编辑要求严格:做编辑也得做学问,成为学界同仁。于殿利记得,“我做编辑时,要想参加学术会议,得提交论文,才有资格拿到参会入场券,回来后还得写学术报告和总结。”
在剖析读书的博与精时,于殿利习惯性采用“无一字无出处”的学理考证方法,正是他的精通。精一门,而后博。
“博士看着挺灵的,不是个书呆子。”一次馆内的工资改革研讨会上,于殿利作为年轻编辑代表去参会。快要结束时,他讲了一通,给好些人留下了印象。
1995年,有着最新市场理念的新领导一到任,决心从专业人才里选派经营干部,好些人就此举荐了于殿利。这位“中国第一位发行博士”在1997年被北青报大幅报道过,一度引领业内浪潮。
做发行工作,于殿利用的也是学术思维方法。先后攻读了对外经贸大学MBA、哈佛商学院AMP课程,饱读中不断实践,不同渐成贯通。
学者、出版人和管理者,三者开始在一个层面上产生了部分融合相互滋养的效果,专业帮助了职业发展,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职业又促进了专业研究。
看似千差万别,实则阡陌相通。“根本都在社会这条大道上嘛。”于殿利经常不自觉地互为材料互为方法地使用,“我就一个脑子,装在一起很容易混台,混得清楚,就是通。混得不清楚,就乱了。”
于殿利所掌管的企业,同样是社会土壤的一个细胞,扎根其中吸收养分感知变化。尤其是近年来,辞书编纂出版出现了创新乏力、质量下滑等情况。有馆内多年工作阅历的于殿利深切了解这与人才缺乏有关,根本是科研考评体系导向力不足。今年两会他提出《将辞书编纂成果纳入学术科研考评体系》的提案建议,期待改变辞书编纂者付出长期艰巨劳动、却得不到学术认可的现状。“问题往往来自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政协委员不仅要从书本中学,更要在实践中学。”
问及各种材料、方法混在一起是什么感受,“一些话一些文字就自己顺着嘴边溜达出来啦。”说完,于殿利自己先乐了。
匮乏的馈赠
生长在黑龙江乡下的于殿利直到13岁,才开始对城市有了憧憬,模糊的情感在少年壮志上却也算是目标清晰:“我怎么也得考上个什么专吧。”
于殿利的家庭里,当时也看不出爱读书的传统来。农民父亲虽然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朴素地抱定一个理:一个爱学习学习好的孩子咋也比一个未成年劳动力更有出息。
于是,在父亲“第一名是谁”的追问中,于殿利稳居各种考的“第一名”。对于学业的规划,他很早显露出善于规划的“精明”。
刚上初一,瞄着“考上什么专”的于殿利,跟父亲商量:“那就得上五常实验中学。咱这个乡里,已经好几年没人考上那高中了。”他不知从哪儿听说,河对岸的吉林省青山乡于家小学,“文革”后复课更早,教得更好,他的一个堂哥在那里当校长。
听明白后,父亲马上应承:“那好啊,我去河西跟你哥说,住你大伯家。”吃完饭,他骑自行车过河去,傍晚就回来了。“妥了,下星期就可以去上学了。”
后来,从五常民乐朝鲜族乡考上五常实验中学的仅有两个学生,其中之一就是于殿利。
今天,互联网早已占据了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时间,包括儿童。于殿利以过来人发出严肃告诫:“你们和你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如何科学地看待和对待手机。”虽然他自己也用手机获取资讯,但对于阅读,于殿利寸土不让地坚持“读纸书”。扬了扬面前的手机,态度异常坚决:“这个,不能代替阅读。”
尽管从小学到高中的每个学期,发语文课文后的第一件事是跑回家一口气从第一课读到最后一课。但书籍的匮乏,还是给于殿利留下了自觉“文学修养弱、词汇量不丰富”的遗憾。
“不怕你笑话,我都是通过看连环画,了解文学名著的。”直到上大学,于殿利才得以补看了中国经典文学名著中的几部。
随着专业深入和阅历增加,于殿利读书一直偏重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名著。最近,他在读《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这是商务印书馆编著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当中的一本。“快看完了,还剩几页。”
从去年开始,于殿利看经济学书籍变多了,“主要我现在做一个课题,要出三本书,其中一个是从商品角度介绍图书是什么,通用性是什么,特殊又在哪儿……”
在看过的书页中,一些字段上有五彩荧光笔标注的痕迹,旁边有黑笔批注的主题,通常就是三五个字。这依然是学术需要援引原文,带给于殿利的写作“后遗症”:“无一字无出处”。
的确,于殿利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最珍贵的是独立思考后的思想表达。“经过自己思考而获得的真理,就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们。”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着眼劳动关系特点 构建和谐员工关系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化,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转轨道,因而劳动关系出现了契约化、多元化的变化特点。当企业内部利益格局调整,尤其会使企业劳动关系呈现不稳定状态,如何着眼劳动关系特点,构建和谐员工关系,是企业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切实履行工会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应该成为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工会组织扎根于职工群众,企业工会干部离职工最近,理所当然应该做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

  • 深化非公企业工会改革须增强“四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颁布近4年来,非公企业工会改革正逐步深化。深化非公企业工会改革须坚定政治引领站位,增强领导力;以职工需求为导向,增强服务力;健全职工参与机制,增强凝聚力;运用网上传播宣传,增强影响力。

  • 依法保障企业职工休息休假权的建议

    各级政府要把依法保障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各级工会要协助党委政府加强劳动行政管理,逐步完善普惠公平的劳动保障政策和社会改革政策,共同推动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建共享和谐劳动关系,营造企业守法经营和职工依法维权的社会法治环境。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