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与鸽共舞”需要什么智慧
陈效卫
//www.auribault.com 2015-11-16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如果对动物的好恶是一种文明认知,那么也许需要一种更大的秩序来框定,让人类与动物在“相看两不厌”的同时避免产生“附带损伤”

  世界上哪些动物对人类危害最大?如果答案包括“鸽子”,肯定让人惊讶。

  然而,近日互联网上热播的一段视频,唤起了人们对鸽子的再认识:一只鸽子悠然地横穿马路,一辆疾驶而来的汽车为避让而急停,导致三车追尾相撞。联想到此前诸多“鸽子威胁飞行安全”的新闻,不免让人心有余悸。

  除了有时扮演“交通杀手”,身居城市的鸽子,以一年约12公斤的“总出口量”,常使城市的地面、建筑物外墙与阳台、公园的椅子、露天停放的车辆等都沦为“公共厕所”。这样,清扫鸽子的粪便就成了“珀涅罗珀的织物”——永远做不完的工作。

  鸽子还可能传播疾病。2013年8月,莫斯科大量鸽子因感染易传染的纽卡斯尔病死亡,引发市民恐慌。与那些携带沙门氏菌、隐球菌、空肠弯曲菌及其他病菌的鸽子有过接触的人,容易患上相应疾病,尤其是儿童、老人这些人群。

  一小群鸽子确实能显示“可爱”的一面,一大群鸽子则易蜕变为“可恨”的公害。在缺少天敌的情况下,一对鸽子一年可繁育12只后代。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17年全世界鸽子总量,将由目前的几千万只猛增至4亿只之巨。“鸽”满为患,势必引发更多的安全事故、卫生、疾病等问题。

  20世纪以来,欧美不少大城市纷纷使出了定期围捕、捣毁鸽巢、放鹰抓捕、喂避孕药、播放猎鹰录音,甚至下毒、电击、射杀等手段,努力控制鸽子数量的过度增长。英国伦敦原市长利文斯通曾将鸽子称为“有翅膀的耗子”,出台法规禁止在广场上喂鸽。但这些举措都不同程度地遭到“鸽派”的反对。反对者认为,喂食是与鸽子“亲密接触”的唯一机会,不仅增添景点的祥和气氛,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标志。

  两种态度背后所呈现的立场、理念之别,贯穿于治理“鸽患”的整个过程。几千年来,人类对动物的关心主要是为了“食肉寝皮”,对鸽子则有些例外。它“飞入寻常百姓家”,人类感激它送来了“大水已退”这一事关人类生存和文明延续的战略情报。鸽子自此脱下凡尘苦恼,千年来一直享受着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

  然而,当鸽子成为“和平使者”、狗成为“人类的朋友”、乌鸦成为“吉祥之鸟”,面对欧美国家的“鸽满为患”、亚洲国家的养狗问题、日本等地的乌鸦围城,人们特别需要认真思考:动物的定位,到底是动物自身特性使然,还是出于人对它们的想象与需求?如果对动物的好恶只是一种文明的认知,那么也许需要一种更大的秩序来框定,让人类与动物,在“相看两不厌”的同时避免产生“附带损伤”。

  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乃至因此发生的人与人的冲突,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鸽子依然是和平、纯洁、美好、幸福的象征,但如何让它们“适量、优雅地生存”,为人类与动物彼此框定不影响对方生存、活动的范围边界,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氛围?“与鸽共舞”,需要城市管理者拿出更多智慧。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