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路径依赖”的两种情景
朱海就
//www.auribault.com 2015-12-15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路径依赖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动态的”路径依赖,即对创新出现的新事物的模仿和学习;二是“静态的”,人们被锁定在一种低效率的模式中,这种路径依赖不是人的本性的体现,而是人们被强制的结果。

  刚去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教授曾把“路径依赖”概念应用于制度演化的分析中,他提醒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要陷入到“路径依赖”中。事实上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由于路径依赖,至今都没有建立起有活力的经济体制,导致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但也有一些国家成功地突破了原先的模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人们不免要问路径依赖是怎么产生的,又怎么才能打破呢。

  “路径依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过去的某个动作、某种行为,慢慢地,这种动作和行为就变成了他的习惯,比如某些人偶尔抽了根烟,后来变成了烟民,偶尔喝了次酒,后来变成酒鬼,人们常说的“上瘾”就是一种路径依赖现象,当然路径依赖并不都是贬义的,一个人通过学习形成某种技能,这种技能最终成为他赖以谋生的职业,这也是路径依赖的过程,分工、专业化可以说就是人们路径依赖的结果。

  除了“重复自己的过去”之外,“模仿他人的行为”也会导致路径依赖,比如某个人在树林里踩出一条小路之后,其他人也跟随他的足迹穿越森林,结果这条小路走的人越来越多,变成了一条大路,这就是所谓的“世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另外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电脑键盘的字母排列,这个排列和林间小路一样,从设计角度看不一定是最优的,但由于被后人采用而变成了技术规范。和产品技术层面一样,在经济、社会与文化层面也普遍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对他人某种行为的普遍模仿最终会演变成惯例、习俗和法律,比如语言、货币就是这样形成的。

  “路径依赖”的产生,与人们的“理性”有很大关系,人们之所以重复自己过去的动作或模仿他人的行为,是因为他从初次的行动中尝到“甜头”,比如吸烟所获得的“兴奋”,他意识到继续那种行动可以不断地获得那种行动带给他的好处,也有可能是他意识到重复或模仿那种行为成本比较低,风险比较小,这样,久而久之,意识会转变为“潜意识”,潜藏在他的脑子中,成为他下次行动时不自觉地就会使用的隐含知识,从而产生“依赖”。

  人们在路径依赖的同时,也不断地打破路径依赖,试想假如人们总是“路径依赖”的话,那么人类现在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的阶段。当人们发现新的技术、产品和规则会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时,他就会予以采用,从而打破原来的路径,比如虽然现在电脑键盘的字母排列没有变,但对笔记本电脑的依赖已基本上取代对台式电脑的依赖了,又如上面“林间小路”的例子,随着马路、汽车的出现,林间小路逐渐被废弃,又恢复成了荒芜的草丛,还有,网上购物取代逛超市,网上约专车代替打的等等都是“新依赖”代替“旧依赖”的例子,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胜枚举的。“喜新厌旧”和沿袭惯例一样,也是人们的“理性”选择,当人们吐故纳新时,也就打破了旧路径。

  可见,路径依赖是一个中性概念,不是一个贬义词,所表达的只是“人具有理性”,也即人会选择对他有利的行为方式这个意思。人的行为总是在一方面表现出路径依赖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克服路径依赖。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诺斯还要提醒中国,警告中国要防止陷入到路径依赖中去呢?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把路径依赖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动态的”路径依赖,即对创新出现的新事物的模仿和学习,如上所述,在这种情况下,对新路径的依赖不断地代替对旧的路径的依赖,同时人们也遵循那些有助于创新的规则,这种路径依赖是“人的习性”的体现,在正常的社会中,这种路径依赖是非常正常的;二是“静态的”路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创新被阻挠,人们被锁定在一种低效率的模式中,这种路径依赖不是人的本性的体现,而是人们被强制的结果。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一般不存在上述第二种路径依赖,因为市场的天然属性就是创新,但在一个存在特权部门的社会中,就会存在这种路径依赖,特权部门为维护自己利益,借助于权力,千方百计地阻碍技术、制度的创新,从而导致人们“被动地”、“被迫地”也是“无奈地”锁定在低效率的路径中。诺斯所警告的正是这种意义上的路径依赖,他所提醒的,与其说是防止“路径依赖”,不如说是防止特权部门阻挠改革。(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