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赓续“红透底”的血脉基因
李斌
//www.auribault.com 2016-02-19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红,炽烈而明媚,代表坚贞、热情、忠诚。“伸手摘红叶,我取红透底。浅红与灰红,弃之我不取”。当年,游览北京西山的陈毅以此抒发胸臆。而对于无数革命先烈来说,“我取红透底”恰是共同的价值抉择与生命写照。

  井冈山革命时期,红军中有一位著名的“双枪女将”,22岁入党,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称赞其“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为掩护红四军军部撤离,在圳下战斗中她带领手枪排同敌人战斗,不幸受伤被俘。反动派见她是朱德的爱人,想方设法逼她投降,但她宁死不屈。她叫伍若兰,牺牲时年仅26岁。革命先烈“我取红透底”的背后,正是坚贞不二的信仰,让他们“虽九死其犹未悔”。

  国共合作抗日,国民党特派观察员徐佛观在一次宴席上发现,共产党的将领“每个人都是面黄肌瘦”,萧克“从颈延髓的地方,陷入很深”,但是他们“对情势的估计,比我们清楚得多。并且他们早已胸怀大志,当时是急忙展开建立太行山基地工作的”。诚如斯言。共产党人“我取红透底”的背后,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壮怀豪情,让他们甘愿以苦为乐、以艰砺志,更能“横扫千军如卷席”。

  华北抗日根据地自开辟之日起,就处于日军反复“扫荡”之中,然而凶残的“三光”政策吓不倒抗日军民。冀中群众“大车拉,小车推,扁担挑,趁着黑夜,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封锁沟,把粮食运到山区”,聂荣臻时隔多年回忆起冀中群众送粮场面仍满怀感动。为什么老百姓愿意当八路军的“后勤部”,为什么共产党可以“唤起工农千百万”,答案就在共产党与人民同甘苦的鱼水情深、血肉情谊里。这正是共产党人“我取红透底”的根本动力,也是红色成为共产党人本色的根本所在。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深情地说,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并强调要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可以说,赤诚的信仰,“高于天”的理想,“与民同甘苦”的情怀,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重要构成。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正是这“红透底”的红色基因,使斯诺眼里的共产党这支“神奇的队伍”,具有“东方魔力”,“上帝也征服不了”。今天,红色传奇依然是我们干事创业的鲜活教科书,砥砺人生航向的最好营养剂。“内心的潮湿必须对准阳光,这样的麦子才配得上一冬不发霉”。让这透底的“红”成为生命的本色,就有了打不垮的钢铁脊梁,就有了稳如山的精神底气。

  哲人有言:改变世界不需要魔法,只需要我们发挥出内在的力量。方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面对前行路上的风险和挑战,与其说考验的是勇气与智慧,毋宁说考验的是理想与信念。从革命理想中感悟崇高,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我们就能激发为民造福、矢志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再多风吹浪打也能“胜似闲庭信步”。

  “高路入云端”。据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初创时,“高路”本为“高树”,毛泽东将“树”改成了“路”。一字之改,意蕴深长。共产党人的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永不停歇。赓续“红透底”的血脉基因,不畏浮云,击水中流,我们定能书写共产党人的新传奇。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