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猴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手赵薇的一曲《六尺巷》不仅词美曲韵,更是通过一个古老的故事讴歌了中华民族礼让包容的美德,余音缭绕,久久地激荡着人们的心房。
“六尺巷”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张英中了进士,当了宰相,成了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桐城的老宅与一吴姓人家紧邻。有一年,两家修界墙,吴家欲扩张地界,张的家人写信急报到京,意在让张英出面予以制止。谁知,张英书诗一首寄回:“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就撤让三尺。吴家被张家的义举所感动,亦退让三尺。“六尺巷”由此得名、传世。
“六尺巷”的故事之所以为人们所传颂,主要在于它传递了中华民族礼让宽容的美德。克己让人,宽容大度,历来是人们所称道的处世原则。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缚鸡行》,其中两句说:“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宋代词人黄庭坚在《水仙花诗》中也说:“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他们都主张不计区区小事,而应该放开眼界朝前看。宋人林逋在《省心录》中讲“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曹操在《礼让令》中说“让礼一寸,得礼一尺”,都是讲的这个理儿。世界上许多事情,如果各自寸步不让,那就只好怒目相向,持拳相待,而高姿态、好风格的带头礼让,则可能使矛盾迎刃而解,进入柳暗花明、海阔天空的境地。
在礼让宽容方面,古人不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诤言,而且流传下来许多佳话。王泰让枣,孔融让梨,蔺相如对廉颇让出“将相和”,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甄宇任青州从事,因其清廉有为,被拜为太学博士。每年岁终,皇帝都下诏赐给每位太学博士一头活羊。因羊有大小肥瘦,怎么才能分得公平呢?有人建议杀羊分肉,有人主张抓阄分羊。甄宇觉得这都不妥,他不声不响地牵走了一只最小最瘦的羊,众博士于是不再争执。后人赋诗称赞甄宇:“多少长安苦吟客,瘦羊博士最风流。”
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争与让的问题上,我们共产党人深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因而有着更高的品格和追求。河南南阳卧龙岗有座诸葛亮祠,当地人叫武侯祠,大门两旁有副对联曰:“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1959年秋天,时为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南阳检查工作来到武侯祠,念了这副对联后,对随行的同志说:“我来改一改这副对联,你们看好不好?”说完,他高声吟道:“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样一改,立意顿变,境界骤升,表现了我们共产党人心系天下、不计个人得失的博大胸怀和勇于担当、乐于为民奉献的高尚情操,随行的同志无不赞叹。
在我们共产党人中间,不争个人名利得失的事例比比皆是。有这样一件事常被人们所提及。1955年,许光达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后,深感不安,连夜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一封《降衔申请》。不仅是许光达,置生死于不顾的罗荣桓、徐向前、徐海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有“见荣誉就让,见困难就上”的境界。
晏子说:“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且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让还是争,虽一字之差,内在的品质颇耐人寻味,而后果更是相差甚远。让看似失,其实是得,得到的是心安,得到的是信任,得到的是福而不是祸。而争就不同了,争看上去是得,可一旦过分越界,就会失去风格、人格等许多更有价值的东西。
若再往深处说,争与让永远是一对矛盾,无不考验着我们的品德和智慧。今天充满竞争的改革开放,应该大力提倡这样一种“争”的精神,即工作争一流,个人争上游,在克服困难中争先恐后,在开拓市场中勇于竞争。这种争,不但是必需的,而且应该大力褒奖。让也不是一味的消极避让。放弃原则和公平正义的让,客观上可能造成助纣为虐,使“小人”得寸进尺。正确的争,能给人以朝气、激情和力量;可敬的让,能给人以温暖、感化和醒悟。二者之间的界限并不难区分,只要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去衡量和取舍,就可争得有理、让得其所,体现出宽广胸怀和高风亮节。
实践证明,礼让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和剂、黏合剂,离开了一个“让”字,就像恩格斯所说,即便是两个人的社会,也无法维持下去。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其先进性也要体现在“让”字上,不仅是日常生活中走路让,排队让,在荣誉面前,在各种各样的利益面前也应该让。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与群众打交道,更要处处体现“让”的理念,彰显“让”的要求。这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是一种政治本色、政治智慧。时下,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能不能妥善解决,就看党员领导干部能不能出于公心,让利于民。我们讲“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体现到具体工作上,就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以群众利益为重,处处与群众商量办事。毛泽东说过,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多”与“少”该如何实现,往简单里说,就要勇于把自己的利益搞得少少的,把人民的利益搞得多多的,这样才能彰显公心、赢得民心。
史载,桐城人张英不仅学识渊博,留下许多著述,如《笃素堂文集》《恒产琐言》《聪训斋语》等,而且为官清廉,礼贤下士,颇有君子之德、仁者之风。一个“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足以说明礼让是可以成人之名、成人之德、成人之美的。它不仅可以得安心之法,使自己的心灵免遭纷扰,变得豁达而纯净,而且可以提升人生之境,拓宽人生之路,使一生不毁其守、不舍其求,享受另一种幸福的美感,是谓让者获者,不亦乐乎!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让他三尺”的新佳话如今也是有的,但期盼再多一点,蔚然成风,岂不更好!
“和”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向量 | 2010-11-29 |
于丹:中华文化应在与世界文化的比较中走出去 | 2010-11-29 |
以学雷锋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2010-11-29 |
吴潜涛:雷锋精神是对公民道德的高度自觉 | 2010-11-29 |
雷锋精神:公民道德的生动体现 | 2010-11-29 |
坚持知行合一 做到自觉践行 | 2010-11-29 |
中国传统人格建构的理性特征 | 2010-11-29 |
弘扬徽商精神与培育核心价值观 | 2010-11-29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国民信仰的关键 | 2010-11-29 |
知让谓之有德 | 2010-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