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再其次,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际互联网掀起的“数字化生存”风暴风靡全球,信息技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放平台,在任何自我能支配的时间、任何能上网的地点,以任何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的创新和发展,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对学习者的服务能力,并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所有学习者都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学习主体由在校学生向全体国民扩展,学习阶段由在校期间向人的一生延伸,再辅以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机制,就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渠道,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信息化的效能发挥不足
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围绕教育信息化曾先后实施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带动了不少领域的教育改革发展。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如何?
周洪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围绕教育信息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已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您觉得目前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拉动效应释放得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
周洪宇: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但是,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布局和管理融合不够。教育信息化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和统筹推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教育信息化是分散、贯穿于各业务部门中,导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分散管理,不利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协调各方关系、整合多方资源,难以建立现代化、整体性的教育信息系统。
二是我国农村和边远山区教育信息化依然相对薄弱,我国目前还有近7万个地处边远山区的教学点,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在地理位置、学校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学校有很大差距。
三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学习效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上作用不明显。当前许多地区、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社会公众把信息技术看成是教育发展的条件和保证,投入巨资实现了基础设施信息化后却发现教学质量并没提高多少。
四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健全,信息技术在促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五是信息化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创新性不够。信息技术在促进学习效能和提高教学质量上作用不明显。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很多还停留在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尤其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实践探索还不够。信息技术在促进学习效能和提高教学质量上不明显。
六是信息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化,反转式课堂、分散合作互动式学习、扁平化学习和即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等被广泛用于创新人才培养。但反观我国高等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无论是人才培养理念、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七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德育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不够,对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的办法还不够多。
八是基于中小学信息化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九是统筹管理比较薄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分散,不能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需要。
十是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支持服务体系等有待完善,教育信息化投入经费有限,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信息技术与教育如何贯通“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当前国家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如何实现与教育深度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对于教育改革的牵引和拉动作用?
周洪宇:当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的革命性影响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具体而言,我建议今后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大力整合各种资源,以发展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可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领下,建立教改工作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机制,教育部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优质资源建设上,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企业等机构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发挥出来,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力量投入,通过适当的机制和政策引导,形成企业搭平台,政府和学校买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建议国家实施“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工程,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政府对资金的统筹分配,分步逐校实施工程,统筹使用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把支持均衡发展的经费倾斜投入实施“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工程;探索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用模式,采取“多点支撑、资源共享”的模式,以中心学校带动教学点,建设“专递课堂”,提升教学点资源应用水平。
同时,建议国家一方面构建网络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平台,促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习革命,打通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区隔,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契机,推动教育管理体制变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记者:您提出国家要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建议。但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是,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即便利用信息技术,也不一定能完全消除这种差异,而且各地都有各地的自身特点。您觉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周洪宇:确实,目前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而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的格局下,要求所有地区选择同一个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不切实际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除了要考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国情,还要着眼于国际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
因此,我建议,设立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深度融合改革实验区和改革试点校,分级分类推动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各异的学校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并选择不同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试点,建设一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改革实验区与改革试点校,探索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