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世界经济学视野下的供给侧改革
——与吉林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俊江面对面
陶连飞
//www.auribault.com 2016-02-16 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李俊江,1957年出生,山东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世界经济、跨国经济研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省政府专家咨询组成员,吉林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

  记者:区别于以往强调投资和消费的经济政策思路,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怎样理解这一调整?

  李俊江: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对于供给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尽管供给侧改革是个新提法,但中央对宏观经济改革和调整的思路却是一以贯之的,中央一直以来强调的“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事实上就已经在强调供给侧改革。此番中央经济工作重心的调整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改革开放初期,囿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人民的收入低、需求受到抑制,当时的情况下,以增加政府投资、鼓励出口贸易和刺激国内需求为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需求管控非常有必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国内经济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过剩和无效供给等情况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时我国现有的制造业水平还不能满足民众的消费需求。以此为背景,进行供给侧的改革则显得十分必要。

  长期以来,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一出现问题,就习惯性地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提振经济。这些政策虽然短期内有效果,但长此以往,则必然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一段时间之后,需求刺激的经济效果会越来越弱,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平稳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从供给端来寻找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则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很鲜明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国出境旅游的游客在国外往往要大量购物,购物内容不仅限于衣服鞋子,很多民众从国外带奶粉、精盐等消耗性的日用品回国使用,各种形式的海外代购也蓬勃发展,这说明我们缺乏的不是需求端的消费能力,而是供给端的好产品;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在于短期需求,而在于中长期的供给。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改革,也正是源于此种原因。

  记者:从世界经济学的宏观视角判断,此番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是怎样的?应该遵循怎样的思路?

  李俊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来源于国内改革,内部市场需求的增加,同时得益于出口市场的蓬勃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资源环境问题逐渐显现,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危机又使得国际市场出现萎缩,加上越南、印度等地区代工制造业的兴起,我国低端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根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的10年,我国沿海地区农民工月工资基本维持在1000元左右,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几年,农民工工资普遍上升到3000元上下,而与此同时,越南、老挝等低端劳动力成本几乎是我们的1/3甚至更少,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让依托廉价劳动力的低端制造业生存状况更加艰难。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显然不是当前经济出现问题的唯一原因,欧美某些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几乎是我国的十倍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其生产产品的高质量、高附加值,在用工成本更高的情况下依然有利可图,这些现象说明我国经济产业的供给端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树立品牌,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供给侧的改革是一个长期且必然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面对供给侧改革的大命题,需要壮士断腕——毫不犹豫地淘汰落后产能,为产业的转型升级预留空间;需要脚踏实地——真正完成从思路到战略再到实践的转变,将正确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需要久久为功——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不等不靠,沉下心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我省而言,创新驱动和实体产业的调整是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应有之义。我省的资源禀赋好,具备孕育和孵化新兴产业的客观条件,尤其是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地缘因素对我省发展的掣肘,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上,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将迎来转型发展的重要窗口期。这个过程中,要激发行业的创造力,特别是激活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创新创造力。在发达国家,有超过80%的创新成果来自于企业投资,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扶持重点的企业和行业,破除传统思想,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改革,近年来围绕新兴产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迅速抢占人们的视线,2015年,全球风险投资在中国的交易共完成37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中国的风投规模与其发源地美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如何看待本轮创新创业的热潮?

  李俊江:风投和创投青睐中国,主要还是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尽管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仍然要比美国这样的国家要快很多,对于投资人而言,机会仍然大于风险。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当下,风投和创投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能为我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创业和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并不鼓励盲目创业,也不提倡浮躁情绪支配下的“大帮哄”式的创业。对于有创业想法的人而言,了解市场、了解自身、了解产品,这三者缺一不可。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遵循严格的优胜劣汰原则,创业者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存有预判,做好迎接困难乃至风险的心理准备。对于我省创业者而言,要依托我省实际,善加利用我省资源丰富、人口素质高等优势,跳出固有的封闭思想的窠臼,依托当下大数据、互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新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顺势而为,调整思路、转变方法,实现我省新产业的成功孵化,为我省的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助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