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撒下种子,不必急着收”-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访谈

“今天撒下种子,不必急着收”

吴越
2019-06-21 08:59:05  来源: 解放日报

宁浩1977年9月生于山西太原,导演、编剧、监制。导演作品曾获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新奖最受欢迎影片奖,入围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尽管近日梅雨连绵,但丝毫没有影响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和影迷热情参与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作为电影节的老朋友,宁浩也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奔赴这场光影之约。

2005年,当时的电影新人宁浩以《绿草地》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而这一次,他以亚新奖评委会主席的身份回到了这个舞台。

对宁浩来说,这既是一次回归,也是一次回馈。

因为志趣相投所以聚在一起探讨,这很好玩

每年6月,宁浩的行程中总有上海这一站。

去年,他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国际短片单元评委会主席,并在亚洲新人奖颁奖礼上作为嘉宾颁发了最佳影片奖。今年,他出任亚洲新人奖评委会主席,携4位评审团成员一道挖掘新一代亚洲新人新作。

频频来上海“过节”的背后,是宁浩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殊感情。2005年,亚洲新人奖设立的第二年,尚是电影新人的宁浩就凭借《绿草地》获得了最受欢迎影片奖,从而获得了更多关注。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鼓励。”宁浩说:“感谢电影节对于年轻影人不遗余力的孵化和扶持。”

解放周末:从当年的新人导演到颁奖嘉宾,再到今年的评委会主席,您在亚新奖舞台上的“出镜率”很高。角色变化了,心情是否也有不同?

宁浩:当时,我作为一个新导演、一个年轻人,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被给予了这样的肯定,得到了很大的鼓励。从那时起,我跟上海国际电影节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情感联系,几乎每年都来,每次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学习。

我很高兴这次能够参与亚新奖的评审工作,这个奖项对整个电影行业都是有建设性意义的。在我看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仅是一个国际电影交流盛会,更承担着发掘亚洲电影的新生力量、为业界输送更多新鲜面孔的重要职能。对年轻电影人来说,亚新奖提供了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鼓励着他们继续往前走。

解放周末:这次您出任亚新奖评委会主席,其实并不出人意料——近几年,您的名字总是和新人新作一起出现,尤其是您2016年发起“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从导演转向监制,签约了14位青年导演,推出《绣春刀II修罗战场》《我不是药神》等作品。当时,这个电影计划是怎么酝酿的?

宁浩:谈不上酝酿,这其实是我长期以来的想法。

2014年拍完《心花路放》之后,我就在思考下一步要做什么。当时我感觉到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快速发展,而对这个行业来说,要成长、要繁荣,最重要的还是有更多、更专业、更职业的创作者加入行列。

我也没多想,我就感觉一个新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有行业经验、市场经验的人帮着一起走过中间的过渡阶段,避免出现特别大的损耗或方向性错误。就好比大学生一毕业就到社会上工作,其实是不熟悉情况的,读书时储备的知识不足以让他们马上适应这个行业。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人帮着带一带,就很容易走弯路,甚至撞得头破血流。

解放周末:“坏猴子”为年轻导演提供的支持力度之大,让人惊讶。从前期的资金、剧本,到中期的制片、演员、特效,再到后期的宣发支持,这些都是入行不久的年轻导演无法轻易获得的业内成熟资源。

宁浩:因为我认为有必要重视年轻导演的这个中间过渡环节,给予新人各方面支持,配合他们成长。这样一来,年轻导演节约了时间成本,获得了快速成长,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繁荣发展。

我本身就是拍电影的人,身在这个行业,一切都是行业赋予的,所以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行业做一些事情。

解放周末:做导演是“单干”,做监制是和年轻导演“组团”,是否“人多力量大”?

宁浩:我原先的工作方式可能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事,现在大家一起做也蛮好的,不那么孤单了。就像兴趣活动小组一样,大家都喜欢电影,因为志趣相投所以聚在一起探讨,这很好玩。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一个剧本写两年太正常了,电影都是这么干出来的

在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工作室,人们一进门就能看见标志性的“坏猴子”雕像立在那里,威风凛凛,格外抓人眼球。

为什么把公司命名为“坏猴子”?宁浩通常的解释是:“好”代表着听话,“坏”代表着不太听话;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坏”意味着不因循守旧,意味着一种创新。

在宁浩看来,电影创作的基础便是创新,需要对前人留下来的传统有所质疑,有一股“狠干”精神。自己的创作如此,年轻导演的创作亦是如此。

“在与年轻导演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绝不会规定一部作品要变成什么样,而是要帮助这部作品长成自己独特的样子。”宁浩说。

解放周末:为什么如此强调创新?

宁浩:打个比方:创作一部电影就像是在一片原始森林里摸索,如果循着别人走过的路继续走,那永远就是在这条道上。开路,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有新的发现。

当然,这个探索的过程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这件事究竟是对是错。但既然要创作,就只管专注于自己的想法,往前走。

解放周末:您不仅强调自己的导演作品要创新,对于身边的年轻导演也特别强调这一点。

宁浩:对。

创作者要有个人的风格和审美,有独特的创造力去展现自己的艺术性。如果说文化性代表了族群的独特,是一群人的特征,那么艺术性就是我们每个个体的特征,展现了个体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镜头一出来,人们就知道是哪个导演拍的;有的绘画笔触一呈现,人们就知道是哪个画家画的。

可能有人会说,过于突出的个人特征某种意义上是对观众的拒绝。但我觉得,有特点的东西有时一开始会引起一些不理解甚至排斥,这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本真。做人最基本的原则是真实,对作品的基本要求也是真实。

解放周末:《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曾说,您像是一面“镜子”,让他“看清自己”。很多媒体都说您致力于“扶持新人”,在与年轻导演一起做电影的时候,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宁浩:谈不上扶持,谁扶持谁呢?更像是交朋友吧。对于新人导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成熟起来。而一个人的成熟是需要时间的,今天撒下种子,不必急着收。

创作者,尤其是新人,一开始总是模糊的,会凭感觉去说自己热爱什么样的东西;但究竟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和作品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可能回答不上来。但这些问题其实都要想清楚。我的工作就是和他们交流,有的放矢地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助他们捋清这些事。

解放周末:“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签约了14位导演,您就这样和他们一个个聊?

宁浩:就是和他们约会呗。有时候是正儿八经地开会,有时候是碰在一起聊聊最近的想法。我们在北京有个创作小基地,大家写剧本的时候都会在那儿待着。这一阶段就有两个导演和我一起住在那里,大家各自写各自的东西,有时候一起看片子、聊一聊,有时候两三天也不聊,各想各的,吃完饭出去遛遛弯儿。总的来说比较散漫,就像我刚才说的,像个兴趣活动小组。

解放周末:不担心写剧本时间太长?

宁浩:剧本创作是个漫长的打磨过程,一个剧本写两年,太正常了,电影都是这么干出来的。

解放周末:也不考虑电影最后的票房?

宁浩:最终的票房多少不是我们能决定或者设计出来的。作为导演,当然希望有更多观众去看自己的电影,但我觉得千万不能忘记电影到底是什么。我们这批从事电影的人,还是从文化层面去探知世界、进行创作的。这也许是某种固执吧。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浅谈构建基层班组文化的创新实践

    作为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的细胞,基层班组经过企业文化的长期培养和熏陶,班组成员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构成了企业文化体系的“细胞文化”——班组文化。采取措施抓好班组文化建设工作,使其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对于筑牢企业文化基础,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 不忘初心使命 竭诚服务职工

    要驰而不息抓好工会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和务实干事之风,进一步健全完善与职工结对子同劳动、代表联络、提案办理、工作评议等常态化联系职工群众制度,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做好职工群众工作,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贴心人。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创新发展

    新时代对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切实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学深悟透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和把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开创新时代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新局面。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奋力谱写湖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篇章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要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时代主题,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抓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这项重大政治任务,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以主人翁姿态建功新时代。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