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梦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转型-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访谈

何梦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转型

周国和
2019-07-16 09:48:28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对话德国埃尔夫特大学何梦笔教授

深圳特区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经济活力创新力不断增强,您作为跟踪研究中国经济已有30多年的德国经济学家,如何看待中国40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中国经济发展做对了什么?

何梦笔:由于我的学术研究,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又带了不少中国的经济学博士生,因此,只要有时间和机会,我就会到中国来看看,并且是带着课题来调研的。这几十年来,我亲眼看到中国经济的腾飞,林毅夫教授有一本书叫《中国的奇迹》,中国40年的发展确实可以称为奇迹。

  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8%;今天,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5%左右。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385元人民币;今天,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是名副其实的中等收入国家。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还不曾有任何国家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而且是在人口这么多、这么穷的基础上实现的。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有很多,有人认为是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一系列观念的更新、一系列行动的合力,是一段历时40年的上下求索。也有人认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这些都有道理,但从自己的研究角度,我认为还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

  第一,许多学者认为,改革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措施来推进,先进行周密的设计,然后按部就班地执行。但是中国的改革不是这样,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一开始是试验式的,是渐进式的,这就避免了休克式疗法改革。办经济特区就是试验式的,一些政策既然不能在全国铺开,那就先搞特区、办加工出口区、工业园区。深圳就是最成功的改革开放试验区,也是最成功的经济特区,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先在这里试验成功后,再向全国推开。此外,一些改革措施先在一些容易实施的领域和地方进行改革,不搞一刀切,这样由易到难,一步步推行,是渐进式的改革。

  第二,中国是个大国,地区差异很大,因此,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形成区域间的竞争也很重要。20世纪90年代,我就引入布雷顿提出的“竞争性政府”的分析范式,冯兴元教授还撰写了《地方政府竞争》一书,为地方政府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竞争性政府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全球化的时代,实施对外开放。尤其是对一些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外商投资,同时也带来先进的管理与技术。中国因此逐渐融入世界,参入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从而充分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形成全面开放格局,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深圳特区报: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取得的最大成功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那么,这种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何梦笔:计划轨和市场轨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轨道,中国最早实施的是计划轨,那么要推行市场轨,强行并线肯定不行,甚至会发生翻车事故。因此,中国没有一刀切地推翻计划轨,而是在保留一部分计划轨的同时,引进市场轨,也说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双轨制,等市场的力量起来后,计划的地盘也就慢慢缩小,直到形成完全市场经济。这样中国经济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过了一条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道路。

  另外,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这当然没错,但是这只是表面的观察,从更深层看,中国广大农村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有许多市场的因素冒出来,比方说传统的赶集,手工业者的存在,还有一些自留地的存在,农民可以偷偷将自留地的农产品和鸡蛋拿到集市上去交易,只是在当时高压政策下,许多都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但不能否定,只要政策一松,这些市场的因素又会春风吹又生,足见市场的顽强力。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最先从农村突破,先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后来又是一大批乡镇企业的出现,打开了市场经济的大门。

深圳特区报: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德国和日本并成为世界第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德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德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哪些值得中国学习借鉴的?

  何梦笔:虽然两国体制不同,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上,两国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德国市场经济是在终结了战时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战时经济相当于准计划经济,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结束计划经济开始的。

  弗莱堡学派对德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弗莱堡学派强调市场竞争,主张主要通过市场力量调整经济生活,国家尽可能不干预再生产的过程,但不反对必要的和有限的国家调节措施。市场竞争会带来两个好处,第一是绩效竞争,第二就是通过竞争手段而不是垄断或者特权取胜。竞争使得经济更加公平,因为竞争是开放的。政府就是要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限制和打击垄断行为,无论是行政垄断还是市场垄断。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逐渐认识到市场方式是更好的经济建设途径。当然,市场经济还有许多完善的地方,现在同样一种资源分配,在这个领域用市场方式运作,但在另一个领域则不行,要让政府来做,因此,政府要把维持市场绩效竞争秩序作为最根本的一项原则来推行。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国政府已强调,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中国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中国的市场经济道路一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深圳特区报: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中国提出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依赖投资转变为更多地依赖消费,你如何看待中国正在推动的经济转型?

  何梦笔:过去,中国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赖高积累率、高投资率,依赖出口。德国与此不同,它的投资率或者积累率都是依赖于私人部门而不是政府。中国经济出现增速下降,但不必担忧。首先,中国通胀水平较低,这意味着中国央行有足够的政策空间以支持短期经济增长。其次,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的债务水平相比,中国的债务水平也处在健康区间,财政政策稳固,中国政府有多种支持经济增长的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就是最重要的。中国从投资驱动转变到消费驱动的关键在于增加消费,这其中提高人们的工资收入很有必要。消费增长能促进就业增长,比如医疗领域。社会服务的短缺也意味着巨大的就业潜力。随着社会老龄化,将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同时,中国还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只要坚持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发展就会大有希望。

编辑: 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大时代工运中的艰难抉择

    红色历史题材写作难度大,出新不易。《国脉:谁寄锦书来》把历史背景推到上个世纪初,大革命失败后的大上海。从这里开始,通过一群邮电工人出身的热血青年的人生故事,展开了大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反映了那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揭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时代大变革中的命运和斗争精神。

  • 加强工会调查研究工作的思考

    加强工会调查研究工作,对于推进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的价值指向,“身入”更要“心至”的方法要求,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问题的问题意识,为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努力加强国有企业党的政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提出了“六个力量”的定位: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基层工会工作在新时代创新发展

    着眼增强基层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代表性,着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维权能力,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保障水平。“三个着力”的要求,为做好工会工作特别是基层工会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