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不是一本现成的教科书-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访谈

传统不是一本现成的教科书

龚丹韵
2020-01-10 10:14:10  来源: 解放日报

传统不是一本现成的教科书

——专访编舞家沈伟

  作为长期活跃在当代艺术最前沿、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编舞家、画家和导演,沈伟在中西方艺术之间自由游弋,以自己独到的风格获得了广泛认可。

  几乎所有艺术评论者都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沈伟艺术创作的底色,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根骨”。而在沈伟看来,传统不是一本现成的教科书,对传统进行重新提炼、升华、创新,传统艺术才能再一次达到自己的巅峰。

  深耕艺术与普及艺术,两边一起做,发展会更快

  如果没有亮相舞蹈类综艺节目,沈伟几乎就是“传说中的人物”。

  此前,圈外的大众对他所知不多。而在国际舞蹈圈内,他是令人高山仰止的金字塔尖。专业人士都知道他的舞团演出一票难求,知道他本人拿了许多国际顶尖的舞蹈艺术类大奖,也知道他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策划者之一和《画卷》篇编导,但亲眼见到他本人的机会,不多。

  他十分低调。直到最近,借着一档节目,专业舞者和普通观众终于近距离看到了作为评委的沈伟。

  评委席里,他始终谈吐优雅,保持专业理性。几乎好几次,舞者的作品以极其强烈的感染力获得全场的共情,令其他评委潸然泪下。轮到他时,他却说:“我要让自己先冷静一下,不被一时的情绪干扰,才能从专业和理性的角度想一想。”

  这非常符合沈伟一贯的艺术追求。他曾经说:“艺术不只是感性的门类,它非常理性,需要理智对待。”他形容自己舞团的工作状态像是做科研,每一个动作、布景、灯光、服装,他都全程把控,严谨计算,反复实验,绝不诉诸一时的情绪。

  于是,他成了评委中最难“推杆”的那个人。有选手说,即便被淘汰,但只要得到沈伟老师这一杆,那就胜过一切。也有选手直接在舞台上喊话:“特别希望能听到沈伟老师的点评。”

  他的点评,总能抓住表演中最细微的动作瑕疵。甚至对一些已经成名的教科书级别的舞者依然十分“挑剔”,常说对方“力量没有延续到头”“忽视了指尖”“空中动作没有到位”。正是这样针针见血,反倒令所有人心服口服,乃至于每到争议时,弹幕一片嗷嗷叫道:“等沈伟老师的选择”。

  所有人受益匪浅。选手获得了新的成长;而观众,似乎也觉得从此对舞蹈这门艺术“能看出点门道”了。

解放周末:许多人印象中,您是一位“高冷”的艺术家,怎么会想到参加国内的综艺节目?

  沈伟:节目播出后,一些朋友也对我表达了类似困惑,觉得我原来是一个完全“不着地”的人,在纯艺术的殿堂里,一心钻研上层建筑,很惊讶我出现在综艺节目里。放在前几年,我自己也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想通过一个大众节目,帮助中国的舞者,同时也向观众传播舞蹈的艺术魅力。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引起的社会效应,不是几个月的剧场巡演可以比拟的。我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这样一个窗口,能让更多人对舞蹈、生命、艺术有新的认识。

解放周末:为什么说前几年不会这样做?

  沈伟:我今年53岁,但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生命已经走过漫长的岁月,总感觉仿佛转换了好几次,一变再变,性格、兴趣、生活态度,一直在变。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仿佛经历了好几段人生。这些年来随着对生命不断的领悟、升华,开始进入另外一个成熟的阶段。追求越来越有价值。

  最开始,我的艺术生涯,或许只是始于个人兴趣,没有更明确的信念,渐渐和社会有了互动,与生命有了互动。当发现自己有那么一些智慧,掌握了一些社会规律后,便开始想反哺社会,想给艺术、给人带来一些积极影响。

解放周末:就像马斯洛需求理论概括的那样,从温饱,到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沈伟:大概是这样。我过去从事艺术时没想这么多。但现在做任何事情,我都会想:自己的存在、作为,能否给社会带来一些美好。

  比如说节目《舞蹈风暴》,尽管坐在评委席,我心里其实想得还挺多。我很希望观众能深切体会到舞蹈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从小练习,有的从6岁就开始练功,孜孜不倦地付出,几十年如一日,才能让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控制到位、行云流水。我希望舞蹈演员这种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能对观众也产生激励,同时也让大家的审美有所提高。

  如果有观众觉得,哇,舞蹈那么好看,需要演员付出那么多艰辛,潜意识里自己也有了努力奋斗的人生动力——只要能传达出这一点,那我的参与就是有价值的。

 解放周末:确实有不少弹幕表达了类似想法。如感慨舞蹈演员不容易,觉得自己要更努力,甚至还说,明天就让孩子去学舞蹈。您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吗?

  沈伟:我现在还不敢说。一方面是深耕艺术,一方面是普及艺术,提升全民审美,大概两边一起做,发展会更快。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劳动者讨工资须遵循法律边界

    又是岁末年初时,如何讨要自己被拖欠的工资,又成了一部分劳动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曾经发生的故事,以下5个案例提醒劳动者:别因方式不当导致讨薪未果,还招来如下五宗罪过。

  • 文学创作应更多向工人题材与工人形象倾斜

    工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工人的精神是高尚纯净的,无论社会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工人都要在生产一线流汗甚至流血,他们是国家的脊梁、社会的支柱。通过文学创作表现工人生活,塑造工人形象,应该是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 凝聚职工力量 建设幸福西宁

    新时代赋予工人阶级新使命,新征程呼唤工会组织新作为。西宁市总工会在西宁市委的坚强领导和青海省总工会的精心指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以不等不靠和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更大的闯劲、干劲和实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推动新时代西宁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取得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开创新局面,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建设新时代现代化高原美丽幸福西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必须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作出了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