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中国梦 共圆中国梦-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时政

共筑中国梦 共圆中国梦

2013-10-24 09:58:55  来源: 宁波日报

  【编者按:最近,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院(市社科联)联合举办了“中国梦·我行动”理论研讨会,与会者就全面诠释中国梦的内涵实质、推动中国梦在宁波的实践,展开了交流探讨。现摘要刊登研讨会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梦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刘士岭

  一、中国梦是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主题的深刻总结和准确提炼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起点。从那时起,中国人民为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回顾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它清楚地表明,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救亡图存,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主题和基本线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这一论断,正是在对中国近代历史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线索。中国梦这一论断的提出,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最新思考和深刻总结。

  二、中国梦是对近代中国政治理想的高度概括和生动诠释

  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次次侵略战争,把中华民族推入了屈辱和苦难的历史深渊,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旧日迷梦中迅速惊醒。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思考和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主张,开出一个又一个药方,展现了中华民族精英分子不懈探索、救亡图强的内心渴望和政治理想,使“复兴”成为中国人最刻骨铭心的字眼。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激荡在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民族复兴的梦想更加强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带领人民重新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征程。经过鸦片战争以来80多年的艰辛探索,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人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纵观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近代历史,成千上万的爱国者,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怀揣理想,前仆后继,执着求索,在困惑中奋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他们矢志不渝的梦想和追求,归结到一点,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这一概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厚重的内涵,对近代史上这无数个政治理想和追求,无数个梦想和期待,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生动诠释,清晰地勾勒了中国近代仁人志士、精英分子的心路历程和奋斗历史。

  三、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全面发展的目标导向和精神力量

  中国梦既积淀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历史,也承载了当代中国不断前进的目标和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亿万人民焕发了建设新生活的巨大热情,新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都迅速取得重大成就。虽然犯过错误、走过弯路,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党和人民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带来了中国社会广泛深刻、波澜壮阔的巨大变革,中华民族正以日益自信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在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经济转型、软实力提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社会分化、利益多元、观念多样等多种挑战,“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带来的问题少”。而中国梦正是立足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确立了更加清晰明确的目标导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与共同理想信念,才能够不断发展强大。中国梦继承弘扬了我国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的英勇气概,与中国近代以来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一脉相承,“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成为新时期凝聚中华民族共同理想和动员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个人与民族梦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研究室)

  圆梦之路:攻坚克难 奋发实干

  潘明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饱含深刻洞悉中国历史的时代解读,彰显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这个梦想,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梦想,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个梦想,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当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以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努力把中国梦变为现实。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要全面实现中国梦,仍须经历艰难漫长的追梦之旅。我们要把伟大的梦想变成美好的现实,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持立足新起点,不断创造新业绩,朝着中国梦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中华民族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能走多远,实践就能走多远。思想解放的每一次深入,都能带来实践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中国梦,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既要大力鼓励创新,满腔热忱地宽容、倡导和支持新思路、新理论、新事物,不断构建助推创新发展的支撑动力,又要勇于坚持真理,在道路问题上不糊涂、不动摇、不折腾。既要防止已见成效的东西固化为恒定不变的僵死模式,又要防止西方通过话语霸权输出渗透固化人们的思维方式。要遵循党的思想路线要求,勇于冲破束缚与禁锢人们头脑的落后思想观念与陈旧思维方式,以及各种不符合实际的主观偏见等等,坚定不移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实践发展需要出发,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二要进一步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枷锁

  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强调,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枷锁”,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确存在既得利益者不愿意让渡利益的问题。当前,能否突破利益固化的枷锁,已经成为执政党能否凝聚民心,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实现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敢于涉险滩,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利益关系,才能切实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实现中国梦扫清羁绊、打下基础。

  三要进一步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勇于担当迎难而上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空喊口号、不见行动,或者敷衍了事、马虎应付,中国梦就可能成为“空想”。我们只有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把各项建设的目标、要求、责任、措施具体化,把每一项工作都往实里抓、往深里推、往细里做,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只有一步一步跟踪问效,确保各项建设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精益求精,才能扎扎实实铸就精彩的中国梦;只有进一步健全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和追究责任的长效机制,及时发现并坚决纠正种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浮夸作风和不切实际的做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各地区各部门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共圆我们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鄞州区委党校)

  增强“软国力”是实现中国梦的“硬道理”

  陈正良

  实现中国梦,不仅是要实现国家有形的“硬实力”不断增强,还必须高度重视并实现国家各种无形的精神“软国力”的协同发展提升。联系当前中国发展现实,在致力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过程中,努力夯实“软国力”基础,对于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其中尤需在以下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一、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中国梦的终极关怀,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一个国家的崛起,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要在全世界称王称霸,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民,让自己的子子孙孙能生活得更加自由和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然,圆中国梦,要靠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的改善,要靠一个个人民福祉的达成来实现,我们必须要使国家的强大切实成为人民福祉的保障,让每一个人都从国家的发展中收获自己应得的成果。这也是执政党赢得政治公信力,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保障,而这一理念及其作用影响本身就是“软国力”的重要体现。

  二、致力造就精神强大的国民

  这是中国梦实现的力量基础。一个国家的强大,其根本因素在于人民的强大。人民的强大,主要在于其心智上的充分发展,人格精神上的充分锻造,具有现代先进思想观念,具备主体意识,有理想、有信仰、行德守法、开放进取、对国家社会有责任担当意识。一个国家,不管其它方面多么强大,如没有这种意气风发、爱国敬业、奋发进取的国民,国民普遍缺乏强烈的权利与义务主体意识,缺少主人翁精气神,缺乏一种大国国民素养心态,缺乏崇法守法、厚德行德的自觉意识和习惯,缺少创造奋斗的热情和精神,就难被称为真正的强国。

1 2 共2页

编辑: 尹盼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