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日臻完善,文化人才队伍政治素养、知识结构、精神状态和工作本领全面提升,基层队伍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各展所长。
《文化强国之路》从不同方面总结了10年文化体制改革积累的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确保文化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做到两加强、两促进;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广大文化工作者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不断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这些经验,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践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体现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人民群众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不懈探索,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翻看《文化强国之路》,可以深深感受到,10年的探索与实践归结到一点,就是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于这条道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作出了鲜明表述,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强国之路》从各方面对这条道路作了充分的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深刻内涵。我们相信,只要坚持这条道路不动摇,就一定能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三、《文化强国之路》反映了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回答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10年文化领域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创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翻开本书,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处处可见。
比如,在文化发展战略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文化发展思路上,强调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两个规律”,妥善把握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两种属性”,不断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和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文化需求“两种需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两手抓”、“两加强”,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效益”相统一。在文化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构建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科技创新来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竞争力。在文化发展格局上,强调大力发展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市场主体,积极吸收民营资本、海外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比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强调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强调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使之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依法运营、相对独立的合格市场主体。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强调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继续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充分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更多文化产品走出去。在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上,强调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推动政府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对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比如,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乃至传世佳作,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文化产品评价上,强调人民群众是最终评判者,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在文化创新上,强调文化建设是精神生产,投入的是智力劳动,产出的是精神产品,要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在文化人才培养上,强调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群众喜爱的优秀艺术家。
比如,在文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强调“魂”与“体”有机统一,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在当代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商品化市场化;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在当代主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小说、电影、戏曲、动漫等)。文化“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有了“魂”,“体”才能立得住;把“体”做强做大了,“魂”才能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因此,要强“魂”健“体”。在文化发展的格局上,强调要正确认识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通过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基本文化需求,通过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厘清文化建设中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明确改革的不同路径和政策举措。在推进改革的态度上,强调要变三思而后行为二思而后行,破除私心杂念作祟,勇于开创新局面。在提高文化管理水平上,强调如果不在体制上突破,仅仅依靠协调去弥补体制的弊端,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破除体制弊端,才能在管理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进改革的步骤上,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允许思想认识有先有后,改革动作有快有慢,不搞一刀切,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最终达到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目标。
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来源于对文化改革发展的不懈探索和对基层实践创造的深刻总结,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对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
事非经过不知难,十年改革不寻常。读罢全书,深深感到,10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极不平凡、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全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李长春同志倾注了大量心血,体现出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从书中我们可看到,他注重调查研究,多次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和基层文化单位实地考察和座谈,与一线文化工作者共商改革发展大计,向基层群众汲取营养智慧;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既要当好主力、挑好大梁,又要学会“大合唱”、不唱“独角戏”,积极争取全党全社会支持,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注重狠抓工作落实,利用每一次考察调研的机会,了解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面对面指导;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善于通过正面引导、典型引路的办法推动工作,既讲道理更讲思路,既提要求更教方法,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在亲切轻松的交流中让人受到启发。
本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理论价值和鲜明的实践色彩,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生动辅导教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进程。无论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得到有益启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坚信,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