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对“实力”概念应有历史分析的态度
——兼谈美国“实力政策”的战术演变
朱相远//www.auribault.com2014-07-28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希拉里于2009年1月13日,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提出著名的“巧实力”(Smart Power)概念。才时隔5年,这个概念就又被一个新概念所取代,这就是美国国防学院副院长马扎尔,于今年春提出的“Discriminate Power”,现有人译为“锐实力”。这个译法尚值得商榷,因“锐”在中文里跟“钝”相对,既有“锐利”、“尖锐”、“锐不可当”的意思,又有“敏锐”的意思。而英文中的Discriminate具有区别、辨别、识别的意思,也即敏锐,并无锐利、尖锐的意思。若简单译成“锐实力”,易给人以“尖锐力”的感觉,似乎从“巧”转变成“尖锐”了。这不符合马扎尔的原意。

  马扎尔之所以提出这个新概念来取代希拉里的“巧实力”,是考虑到近五年来,美国国力与国际形势皆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的战术也应随之作出相应改变。他主张采取“通过更具协作性、针对性和选择性的方式,持续行使全球领导权这种做法”。也就是以一种比较谨慎的、权衡的方式,使美国继续行使全权领导权。这是美国既要维护其全球领导权,但又面对复杂、多变、棘手的国际新形势,而显得力不从心、左右为难心态的流露。

  希拉里的“巧实力”(Smart Power),意指灵巧、巧妙地运用美国所能支配的各种政策工具,如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文化等各种手段与实力,来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力。所以她成了出访最勤的国务卿。可是五年来,巧实力运用得再乖巧、灵巧、机巧、精巧,结果却并不那么巧妙,甚至还弄巧成拙。随着美国实力不断下降,再智巧的希拉里,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这就是马扎尔新概念出笼的背景。故其“Discriminate Power”,似应译成“敏实力”,意为敏锐地,有区别、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实力,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四面树敌,不分轻重地随意发力了。若硬要译成“锐实力”,这“锐”字也要注明,不是“锐利”,而是“敏锐”,否则就把其意思弄拧了。

  美国各种“实力”的概念,经常变化不断。在希拉里“巧实力”出笼之前,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曾提出过“软实力”(Soft Power)。意指美国将以自己的政治制度作为吸引力,以文化价值观作为感召力,以国民形象作为亲和力,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影响力。他把综合国力中传统的军事、经济实力,称之为“硬实力”(Hard Power)。这样美国就可用软硬两种实力,来软硬兼施地维护其世界领导权。这是针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有巨大变化而提出来的。这种“软实力”概念,在许多“颜色革命”中,曾显示出了力量。

  美国各种“实力”概念的提出,皆是源自二战结束后,当时世界出现美苏两大阵营争霸。1953年,作为国际资本主义阵营谋士的杜勒斯,出任美国国务卿。他首先提出著名的“实力地位”(The Position of Strength)政策。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后来虽然国际形势不断演变,美国实力也有所下降,但其霸权思想未变,故其“实力政策”就一直变更战术而延续至今。

  因此,只要美国的战略目标不改变,它在全球传播、推广其美国式政治模式的野心不改变,维护其全权领导地位的决心就不会改变,故其以实力政策为核心的战略手段,也就不会改变。从硬实力到软实力、巧实力,再到当前的“敏实力”(或“锐实力”),只是因适应国际形势变化与自身国力下降,所采取的战术手段变化。变换战术手段,仅是为了适应变化着的国力地位与国际环境,乃是以“万变保不变”。美国维护其世界领导权的霸权主义战略目标,看来是不会改变的。这才是我们对美国各种“实力”概念不断演变、更新,所应持有的科学态度。

  (作者为全国人大原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