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窥视巡视方法:“下沉一级”寻“臭味”
贺夏蓉//www.auribault.com2014-10-29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更多

  

  曾几何时,一批批巡视工作成效显著,一个个腐败官员被巡视出问题来,如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湖北省原副省长郭有明,广东省委原常委、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等等。对此,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拍手称快,更是对巡视工作刮目相看。

  与以往相比,为什么现在的巡视工作能够更多地发现问题?巡视人员除有“尚方宝剑”坚持“四着力”外,在巡视的方法上亦有独到之处——“下沉一级”寻“臭味”。

  “下沉一级”破解监督困境

  长期以来,对“一把手”的监督一直是党内监督的薄弱环节,“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组织监督太短、纪委监督太晚”,存在着“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监督缺位让权力如脱缰野马,与恶性膨胀的贪欲联姻。从以往的腐败案件来看,“一把手”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其手中权力不能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运行,往往使其成为腐败的高发人群和重灾区。

  为了破解“一把手”的监督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巡视工作作出重大改进决策,其中,坚持“下沉一级”了解情况,坚持到领导干部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了解情况,对“一把手”的从政轨迹开展“寻根”巡视,进一步提高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抽查的针对性,可谓是抓住了监督“一把手”的“牛鼻子”。

  这种做法被人们称之为“马桶效应”——当人坐在马桶上时,由于身体压在马桶之上,臭气难以散发出来,人一旦离开马桶,臭气自然就散开了。现实中这种现象则表现为:对于很多“一把手”在位时存在的问题,一些其身边党员干部群众顾忌“批评领导,官位难保;批评同级,关系难搞”,怕穿小鞋不敢说、怕影响关系不愿说、怕打击报复不想说,有的甚至甘当“心腹亲信”帮忙藏掖,所以问题难以发现。

  而“下沉一级”开展巡视监督“一把手”,周围的干部、群众少了顾忌,有道是“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时巡视组就更容易听到人去后的“政声”,体察到闲谈时的“民意”,更容易全面、客观、准确地发现“一把手”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下沉一级”监督是从源头上挖腐、惩腐的新举措,破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现实困境。

  “把脉寻根”直切问题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光鲜亮丽的背后很可能就有腐败滋生的温床。中央要求开展好巡视工作,就是要揪出金玉中的败絮、腐木中的蛀虫;就是要透过表象看本质,透过“皮子”看“里子”,把准腐败的“脉”,寻到腐败的“根”。

  在以往的巡视中,巡视组更多关注的是领导干部现任职位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领导干部的过往经历了解得较少,对于“问题官员”来说,工作调动升迁无疑是让他们穿上了一层保护衣,将腐败问题埋藏得更深。古语云:“大凡本固则末茂,源浚则流清”,通过“下沉一级”巡视,沿着“一把手”的升迁路从“根”上对其清理、排查,从“一把手”的现在下溯到他工作的几个重要地方,窥探其是否存在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腐败行为,有无“带病提拔”和“边升边腐”等问题存在的可能,深层次了解其升迁历程、执政过往,既可以看到“问题官员”内在的“败絮”,更加准确发现由于升迁被掩盖的腐败行为,又可以发掘其更深层次的腐败问题。

  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一把手”“下沉一级”查找问题,简单的一招关口前移,就顺利地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让经得起考验的“一把手”真正“根”正苗红,可谓是打蛇正中七寸,“下沉一级”的做法正是切中了问题根源。

  延长扇形半径“发现问题”

  巡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揭露矛盾发现问题。没有“发现问题”这个关键环节,“解决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巡视工作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生命力。所以,突出“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作为巡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不仅是对巡视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推动巡视制度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将巡视工作“下沉一级”,更广泛深入地联系群众,对领导干部进行延伸考察,是拓宽“发现问题”的有效渠道和途径。

  “一路升迁一路腐败”的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炎在落马时忏悔:“如果在任用我的时候,就‘下沉一级’地对我的过去为官情况进行细致调查,那么我的腐败行为可能会更早被察觉、被曝光,危害和影响就可能小很多。”

  “下沉一级”巡视监督的做法,延长了巡视范围“半径”的长度,扩大了信息扇面,就等于为巡视工作装上了更为聪敏的“耳目”。正所谓,扇形的面积是由弧长与半径决定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是干部勤与廉、优与劣最有力的评判者。事实说明,许多有价值的线索也正是“下沉一级”发现的。“下沉一级”深入基层,不仅直接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反映,更接地气,而且多种渠道发现问题,获得了更多“老虎”和“苍蝇”的线索,既让腐败分子无立足之地,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形成了极大震慑,又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科研部副教授,社会学博士后)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