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习近平重要讲话解读系列九】
领航全面小康的科学发展新理念
李永胜
//www.auribault.com 2015-12-10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绘就了十三五规划的蓝图,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向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理念引领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命运。《建议》彰显了以科学发展的新理念领航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战略思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开拓了科学发展的新境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改革举措就跟着好定了”。

  一、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着力于解决新常态下的发展动力问题,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创新与变革的时代,创新求变既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也是引领社会不断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与希望的重要表征,同时也是我们攻坚克难、破解发展难题的制胜法宝。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创新是赢得科技革命主动权并引领产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谁在创新方面取胜,谁就赢得了发展的先机与优势。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爬坡过坎、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更是需要全面创新,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创新,构建健全有效的创新制度体系。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成为我们自觉的精神追求,形成推动创新的整体性社会氛围。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效益,以创新引领经济新发展,通过全面创新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要求,反映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它可以激发和开拓强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引领全面小康新发展的第一理念。在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传统的依靠投资驱动、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坚持创新发展,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是未来发展的希望。

  二、协调发展理念。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协调发展强调的正是“全面”二字,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以寻求协同作用下的整体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着力于解决发展的平衡性、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所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协调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形成平衡结构,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只有协调,才能保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动态平衡性,以及各个方面、单元、子系统之间的互利共生、优势互补、耦合互动、协同配合,取得系统协同放大效应,涌现出新的系统功能,并保持其持续健康快速运行与发展。可见,协调是系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系统整体效能、促使其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必须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统筹兼顾与动态平衡。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所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均衡、不同步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协调发展理念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统筹城市和农村,统筹东中西部各区域发展,统筹各民族发展,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等,形成发展平衡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协调发展理念还要求我们以统筹兼顾的方法,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等几对重要关系,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当前,我们应着重补足实现全面小康的各项短板,例如农村7千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大力推进教育、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信息化建设、基本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优化结构,破解“木桶效应”,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从而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整体较好的协同效果,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着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以实现发展的永续性。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在当今时代,科学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基础上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人和社会对自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直接体现为人和社会有一定的生态需求——对水、空气、阳光、土地、清洁能源等的需求。生态系统对人的这些需求的生产能力或生态承载力即构成生态供给,二者构成一种供求关系。如果不加节制地、无限地盲目发展,势必突破生态系统的容量,造成供求关系失衡,破坏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平衡能力,削弱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反过来就会影响人的生态需求的满足,制约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人、自然与社会是一个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休戚与共的有机整体,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创新思维为指导、以绿色GDP为评价标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节能环保、适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才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生共赢发展以及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对优美环境和良好生态的追求越来越高,生态福祉在民生福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体现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本身。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回应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增进人民福祉的需要,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同时,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也是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的新贡献,具有世界意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具有潜力和生命力的发展领域,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抓住绿色转型机遇,加强绿色发展的国际合作,推动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加强新能源开发,以生态思维、全球视野推进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生产力的绿色化,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就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增进人民的生态福祉。

  四、开放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着力于解决发展的有序性与适应性,实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内外联动、合作共赢。我们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开放时代,各民族国家的利益交融日益加深,互动交往日益频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全球共识,开放式发展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势所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系统,它在内外开放中完成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达到协调有序并不断进步与发展。系统哲学认为,一个封闭系统是不能产生有序结构的,而处于非平衡的开放系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动的有序结构。开放性是产生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而子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即协同作用则是产生有序结构的基础。系统的开放方法是指系统与它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的协调有序的方法,也是系统与环境优化的方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优化环境并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法,在当今这样一个开放时代,封闭保守只能是死路一条。只有坚持开放发展,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功能优化。开放发展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世人瞩目成就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道路成功的重要法宝。开放发展同样是我们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开放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战略思维,放眼全球,科学谋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就能够抓住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发展契机,优化外部环境,实现内外联动、合作共赢,加快发展步伐。《建议》指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就为我国的开放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们要以开放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开放合作,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双向开放和内外联动,在深度开放和广泛参与全球事务中,形成对外开放的新体制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都能够极大地开拓发展空间与潜力,使发展的道路更加宽广。

  五、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着力于解决发展的包容性与普惠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今中国,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可见,共享发展理念,深刻地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指导思想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建议》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就为共享发展指明了操作化路径,它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并建立、健全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与制度,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抓好各项民生工作,完善保障基本民生的制度体系,把共享发展理念落实、落细、落小,使其落地为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体系,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更加公平均等的包容性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了发展的价值导向性,即发展必须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要求,有助于实现更加公平的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其中,创新是发展的基点和着力点,它贯穿于发展的始终,构成发展的主线,创新发展构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协调、绿色、开放是发展的思路,它揭示了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构成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确保发展手段的正当性、合理性、有序性与可行性。其中,协调发展构成发展的平衡机制,绿色发展构成发展的支撑机制(生态支撑),开放发展构成发展的适应机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逻辑,适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大趋势以及社会结构日益分化、主体利益差异化的环境);共享是发展的方向与归宿,它揭示了发展的目标与愿景,彰显出发展的价值导向性,共享发展构成发展的包容性机制。它们统一于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发展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来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现实实践出发,针对新阶段发展实践中亟需破解的现实矛盾与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辩证统一,将会领航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境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可持续发展,开拓科学发展新水平,指导我国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实践在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既符合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也符合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迫切需要,是引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有利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