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不想腐”的主要精神源泉
谭福金
//www.auribault.com 2016-01-1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 更多

  建立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不想腐是权力主体高度自觉的精神状态,以完全发自内心的、内化为信仰的精神力量为支撑,是主体坚持长期修身正心、道德自律所形成的信念和意志。不想腐是诸多因素熔铸成的信念和境界,落实廉洁自律准则,我们应抓住重点培养“不想腐”的自觉。

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是人生最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才能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没有信仰的人是精神上的“无恒者”,脚跟不稳、意志不坚,经受不住诱惑。大量案例证明,党员干部一旦理想信念动摇,政治上就靠不住,思想上就蜕变,道德上就堕落,渐渐就会滑向深渊!这个道理,周敦颐在《通书》中做了精辟阐述:“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他强调世界上有比富贵更高尚的追求,追求的目标高远,就不会戚戚于虚名私利。

  古代大贤周公秉持“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安天下、富庶民,虽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功德,但竭诚辅政而不谋国。范仲淹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始终清廉为官,晚年还创办“义庄”,扶危济困。那些清官廉吏胸怀“修齐治平”、“报国安民”的政治理想,在腐败丛生的污浊官场上,涅而不缁、正气凛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上,多少先驱英烈、英雄模范,为民族伟大复兴而流血牺牲。方志敏烈士“认定苏维埃能够救中国,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坚定的理想信念,锻造了他的崇高品格。身为闽浙赣苏维埃主席,领导着8个县苏维埃,经手钱财何止数百万,却身无一个铜板,以病弱之躯过着艰苦生活。朱德、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认定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毅然决然抛弃旧军队的高官厚禄,投身毫无私利可图的革命事业。他们的精神境界岂止清正廉洁所能概括!无数仁人志士的成长经历证明,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似定海神针,可以抑制占有欲,是“不想腐”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

公私分明的价值理念

  公私界限是善与恶、廉与贪的分界线。腐败行为往往与混淆了公私界限有关。一心为公者以清廉为本分,私欲膨胀者以贪腐为能事。公私分明的价值理念指引主体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坚定不想腐的信念。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公私分明的价值理念。《礼记》就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论断。《晋书·刘颂传》深刻指出:“尽公者,政之本也;树私者,乱之源也。”黄宗羲直言:“夺天下之公利,徇一己之私利,是谓国贼。”公私分明是政治清明的要求,“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公私分明是从政道德底线。西汉贾谊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作为官德标准。从政者必须公私分明。公而忘私行善政,以私侵公腐败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私分明是党性要求,“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他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对于防止腐败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古人云,“心贵公”,“公其心,万善来”。秉持公心,善念善举就会涌现。一心为公则消除了腐败动机,公私分明则划清了公私界限,廉洁奉公则摆脱了私欲羁绊,使不想腐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正是不想腐的境界。

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皆以民本思想为根本。《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史记》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作为自己最高追求。”心中有党、心中有民,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信仰,忠贞不渝为之奋斗,就会志存高远,远离腐败。

  为民造福是古今仁人志士清廉自守的内在动力。韩愈提出“吏为民役,非以役民”,摆正了官民关系。共产党人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筑牢宗旨观念,才能摒弃“做官当老爷”的特权思想,务公仆之事、尽公仆之责、坚守公仆本色。一心为民造福,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犹恐不足的人,一定同腐败水火不容,怎么能够以权谋私、损害人民利益呢?焦裕禄一腔公仆情怀,为让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郑培民坚持“万事民为先”,清廉操守传后世。杨善洲不谋一丝一毫私利,把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献给国家。这些事实证明,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砥砺高尚情操,使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人,不断升华不想腐的境界。

不为物累的道德境界

  康德说,心中始终敬畏的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可见,想不想腐败,人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心逐物则迷。贪腐的直接动因是觊觎财富地位、追求升官发财。对物质财富和享乐的无节制贪求,扭曲了价值观,见利忘义,坠入腐败深渊。

  我国传统文化以关注整体利益为价值取向,主张义利统一、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对物质财富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菜根谭》称“人生只为欲字所累”,挖出了病根;道家主张“不欲以静”、“不物于物”,给出了修德止欲的良方。不为物累的道德境界,挺起了历代清廉之士的脊梁,他们尚名节,不妄取。明代于谦“但求名节不坠地,身外区区安所求”。张伯行“一丝一粒,我之名节”,贪腐无隙侵身。于成龙坚持“非我所有莫伸手,非分之财不进门”,既戒贪又拒贿。不为物累、贪欲尽除,不想腐的信念就会更加坚定。(作者系辽宁省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