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以协调发展理念构建平衡发展格局
李仁君 任怡萱
//www.auribault.com 2016-02-16 来源:海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三五”时期海南必须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平衡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是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也是着眼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对于我省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省发展的不协调,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关系上。为此,我省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意识与改革行动能力协调一致,注重发展整体协调性,弥补“木桶”效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着力于构建平衡发展格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构建我省平衡发展格局”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着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构发展。由于资源禀赋、人员结构、风俗习惯等差异,省内各区域发展基础不同、优势不同、问题各异,在厘清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应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让各区域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形成协调统一的发展格局。

  从我省东中西部的发展情况来看,海南区域经济发展展现良好态势,但区域非均衡发展格局仍然较为严重。2015年上半年,东部地区完成生产总值1132.70亿元,同比增长7.7%,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略高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完成生产总值114.20亿元,同比增长6.6%,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完成生产总值543.66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是西部地区的2倍,是中部区域的10倍之多,区域经济发展绝对差异仍然较大。

  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我省应进一步增强区域协同力度,推动建设海口、澄迈、文昌一体化的琼北综合经济圈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的琼南旅游经济圈,形成南北两大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全省协调发展;以“五网”、“六类产业园区”和12个重点产业为建设、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全省城镇、旅游度假区和产业园区布局;加快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和1000个美丽乡村建设等,多措并举,构建我省平衡发展格局。

  着力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国家。海南自从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在农村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比如1991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并放开全省的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市场;2004年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2005年1月1日起,海南省比全国提前一年免征农业税。但从总体来看,城乡经济、社会、制度分割的基本情况与全国大同小异。城乡结构的“二元化”,阻碍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我省必须着力推动城乡协调互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方面,要完善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目前,我省没有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都有待提升,小城镇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偏小,发展程度偏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立足于我省特殊省情,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增强空间规划的约束力,引导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向和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通过扶持海口、三亚做强做优;促进中小城市(县城镇)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突出抓好特色风情小镇建设等方式,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公共财政分配中,加大向农村的倾斜力度,根据各个镇的人文特点、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进行个性化的规划设计,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提升,把城市的公共服务延伸至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另一方面,推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力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海南作为热带农业大省,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来促进农民增收,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首先,建立信贷绿色通道,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创业。引领农民积极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多种途径,开辟就业渠道。其次,鼓励农业创新发展,注重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发展乡村旅游等现代特色产业,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不断拓展农业现代化新领域。最后,要加大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种养加游一体化”的产业融合战略,打造我省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通过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我省应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姿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群众踊跃参与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强广场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大力扶持发展民间文化团队,引导群众开展文化健身“自乐”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情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具有产业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文化旅游发展起来了,产业与文化的和谐也就实现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加强对海南黎锦、临高人偶戏、儋州调声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唤起海南人的文化基因并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大众需求相贴近,实现创造性的发展。精心组织挖掘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和善行义举,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深入学习“鹦哥岭团队精神”、“伟大抗风救灾精神”、“乐东精神”和道德楷模等海南孕育的精神标杆,进一步树立海南精神文明的新形象,万众一心构筑起海南的精神文明大厦和道德高地,推动海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是海南岛最大的优势。“十二五”期间海南生态文明指数得分全国居首。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海南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生态文明成绩单。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省长期以来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建立起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机制。以此为契机,我们要大力提倡并积极探索绿色GDP统计体系,逐渐将其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

  自1999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省”发展战略以来,“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成为海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的产业发展底线。经过多年努力,海南的环境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尤其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省确立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基本形成了能源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海南必须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首位,深入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可能性与新模式,竭力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成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关键时期。繁重的发展任务需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构建平衡发展格局,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提供坚实的动力和支撑,为下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阶段夯实基础。(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