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中国崩溃论”必将崩溃
杨国亮
//www.auribault.com 2016-03-01 来源:求是
分享到: 更多

  核心要点

  这些唱空中国的言论并没有什么事实依据,所谓的论据都不过是主观臆测或刻意歪曲。产生这些谬误的原因,除了学术上不够严谨或为逐利制造舆论外,大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第一,“中国威胁论”的破产;第二,意识形态上的偏见;第三,霸权主义的心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正由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由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这决定了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就必须进行发展导向的重大调整,由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更高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西方有不少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缺乏常识,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看不到中国发展背后的真实支撑力量。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

  未来中国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西方国家的遏制战略会像一只秃鹫一样时刻盘旋在我们头上,而“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就是它的两只翅膀。这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特别是近期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领域长期积累的风险凸显,国际上各种形式的“中国崩溃论”再度抬头,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悲观情绪。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揭开“中国崩溃论”的面纱,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对于稳定市场和社会预期,增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中国崩溃论”的再现及其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公认的发展奇迹。近年来,我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增速放缓。从常识看,经历长期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预料之中的事情,经济运行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在一些西方分析人士看来,这些情况发生在中国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是“亚洲巨人正在经济灾难边缘上摇摇欲坠”,“硬着陆几乎不可避免”。更有甚者,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也归咎于中国,鼓吹所谓“中国拖累论”。

  实际上,这些唱空中国的言论并没有什么事实依据,所谓的论据都不过是主观臆测或刻意歪曲。产生这些谬误的原因,除了学术上不够严谨或为逐利制造舆论外,大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第一,“中国威胁论”的破产。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为遏制中国而炮制的种种“中国威胁论”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于是变换手法,散布“中国崩溃论”,企图改变世界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以削弱中国的影响力。第二,意识形态上的偏见。西方一些人有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感,骨子里有一种“西方中心论”主导着其思维,当出现与其思维逻辑不符的客观事实时,就采取“选择性失明”。第三,霸权主义的心态。苏联解体后,一些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心态膨胀,一厢情愿地希望中国自行垮台。有的人曾多次“预言”中国即将崩溃,说明在这些国家的确存在着一种期望中国崩溃的舆论氛围。

  总的看,从前些年的“中国威胁论”,到近期新版本的“中国崩溃论”,看似是反转,实际上都是西方冷战思维的延续。在西方,总有一些政治势力企图将其政治经济模式强加于他国,对于不同发展模式要么视之为威胁,要么希望它崩溃,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战略利益。

  二、“中国崩溃论”站不住脚

  事实胜于雄辩。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全年经济增长6.9%,虽然增速为25年来的新低,但仍在全球居于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在25%以上。尤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新动力加快形成,可持续性日益增强。西方一些学者和媒体认为,中国一遇到经济增速下滑就主张动用一切手段来刺激需求,通过扩大总需求实现短期内经济增长。这既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更未认清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没有看到中国主动调整以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努力,由此得出的“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结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变化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一个减速过程,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处于工业化早期,市场需求旺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充分,靠粗放型方式就能实现较快发展。经过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后,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开始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创新难度提高等新问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出现增速放缓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用粗放型方式来维系高速度,既不可持续,也得不偿失。正是认识到这一规律,我国主动调低增速目标,在适度减速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用改革的办法破解结构性问题,目的就是为了在更长时期内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变化反映了发展导向的重大调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正由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由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这决定了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就必须进行发展导向的重大调整,由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更高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发展机遇期内涵的重大变化,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时度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长期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变化体现了发展内涵的根本转变。从发展内涵看,一定的经济增速只是发展的手段,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由于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发展实践中把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放在了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随着经济总量的提升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发展开始由以速度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发展内涵的这种转变,旨在实现发展手段和发展目的的统一,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经济增长的满意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将极大地调动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活力,转化为绵绵不绝的发展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人为地维持高增速,而是正视问题、顶住压力、保持战略定力,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总的看,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正在迈入中高端水平,不仅不会崩溃,而且将更加稳健。

  三、“中国崩溃论”何以崩溃

  新一轮“中国崩溃论”的一大特点是,不但认为中国经济会崩溃,而且暗示中国的现行制度也将崩溃。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使问题“水落石出”,正在酝酿“危险的鸡尾酒”,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此,他们质疑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进而怀疑中国制度的稳定性。由此可见,西方有不少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缺乏常识,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看不到中国发展背后的真实支撑力量。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

  中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发展。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主流经济学指导政策的能力十分有限,这是造成世界经济危机和萧条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与此不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任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而不是为极少数人获取利润和实现资本积累服务;着力于促进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而不是迷信市场机制的“万能”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些根本优势,是使中国经济能够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中国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数次在世界性区域性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建立并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鲜明的特点是实现了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鼓励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研判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一方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追求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益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与以往相比,近年来中国经济摆脱了大起大落,波动幅度在逐渐缩小,稳定性越来越强,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些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定型,为中国经济抵御各种压力和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有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优越性所在,是使中国经济社会稳定高效运行的核心和枢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能够充分吸收各方面智慧,凝聚各方面共识;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能够使党和政府具有强大的组织与动员能力,保证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西方国家实行多党制,无法克服各政党及政客为谋取党派利益甚至个人私利而对重大问题议而不决的弊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多党制是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不仅无法克服西方国家的弊端,而且导致国家政治生活无法长期聚焦于民众福祉,甚至带来长期的社会动荡。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又是一个既重视学习又善于学习的政党,能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在不断吐故纳新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正是这些特质和优点,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抗击和抵御各种压力和风险的强大韧性。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所说的那样,“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美国等西方国家总想把自己的“鞋子”给别人穿上,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这些国家的发展进步,而是为了谋取自己的战略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中国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西方国家的遏制战略会像一只秃鹫一样时刻盘旋在我们头上,而“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就是它的两只翅膀。这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只要我们坚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方向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让“中国崩溃论”成为历史笑柄。(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