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以治水实践推进治理创新
吴地花
//www.auribault.com 2016-04-06 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山清水秀是浙江最大的资产、最宝贵的资源、最美丽的名片,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古人云,“圣人治世,其枢在水”,“治国如治水,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作为人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社会的生产之基、生活之要,水在改革发展、治国理政中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五水共治”,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部署实施的安全饮水、科学调水、有效节水、治理污水等“四水工程”的继承和弘扬,也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探索,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

  画好山水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什么样的水体水质,反映了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山清水秀是浙江最大的资产、最宝贵的资源、最美丽的名片,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现实看,江、河、湖里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岸上的问题,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治理水里的问题,根本指向是治理岸上的问题,推进后工业化进程。浙江实施“五水共治”,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标决定的。治水就是抓转型升级,就是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通过加快淘汰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画好山水画、念好生态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真正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弘扬水文化,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水不仅是资源要素,也是文化元素;既是生命之源,更是文明之源。华夏文明是大河文明,历代先民逐水而居、引水而耕、蓄水而渔、临水而赋,孕育了丰厚的水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价值观。古人讲,“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山可镇俗,水可涤妄”。水文化与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直接触及人们的灵魂,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精神意志,是精神的净化器、心灵的安慰剂。水文化中还包涵着透明公正、诚实不欺、坚韧包容、润泽天下等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弘扬和倡导的精神元素。因此,水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美,以大禹治水以及西湖文化、钱塘江文化、运河文化为代表的水文化,已成为浙江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推进“五水共治”的过程,就是弘扬水文化、培养水意识的过程。要通过建设文化强省、弘扬核心价值,进一步涵养水文化、弘扬水文化、践行水文化,不断满足人们亲水、爱水、戏水等文化需求,增强人们惜水、节水、护水意识,培养节俭养德的良好习惯和新风正气。

  化解水矛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利兴则天下定、人心稳。治水历来是大事,事关国家兴亡、政权安危。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兴国安邦灿烂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史,历朝历代政权能否长治久安,取决于能否有效处理包括水旱灾害在内的社会危机。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盛世,无不与治水成效呈正相关,而治水与灌溉漕运相结合,形成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经济学现象。

  从当前浙江情况看,因受自然因素和发展阶段性的制约,水质性缺水与水污染严重构成双重挑战,百姓对各种各样的水环境问题深恶痛绝,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幸福感。“五水共治”以破解水矛盾、水危机为导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要通过治水实践,以抓治水来抓改革,以短期阵痛换来长远发展,正确处理人水关系、政企关系,化解利益纠纷、矛盾纠葛,确保社会安定、基层稳定。

  优化水服务,助推构建和谐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水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老百姓每天要喝水、生活要用水、灌溉要引水,水资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生活品质,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从水与人来看,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人类利用河流并听命于河流的自然阶段,二是人类利用河流并抗御河流的阶段,三是改造河流为人类服务的阶段,四是人类与河流和谐发展阶段。

  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这“五水”问题,直接关系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实施“五水共治”,正是从五个方面着手,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环境卫生、生活品质、公共行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新关切。要通过治水实践,大力建设优美水环境,提供丰富水公共产品,提升优质水服务,推动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回归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

  涵养水生态,合力建设美丽中国。水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因子,它的质与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质与量的变化。由于其脆弱性,水生态系统如果遭到破坏,其修复的过程更为复杂和艰难。浙江地域“七山一水二分田”,拥有钱塘江、瓯江等八大水系,素有江、河、湖、海、溪一应俱全、“五水共导”的禀赋,占据“山、水、林、田、湖”融为一体的优势,得天独厚、美轮美奂。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水资源短缺、洪涝台灾害频发、河道水体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挑战。

  “五水共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务实之举,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弘扬践行“山林水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谋划实施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真正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水资源,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水环境,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存、绿水常流。(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