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方立
//www.auribault.com 2016-05-05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理论、实践、制度全面创新的显著特点,是以发展观点和问题导向,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的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

  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曲折到胜利,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又从实践到认识如此反复的进程,不断开辟着真理性认识道路,始终代表着人类发展方向。我们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旗帜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命运。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传到中国,为我们党寻求救国救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我们党反复比较和深刻思考,鲜明提出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最终方向是社会主义,由此开创了中国革命新纪元,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从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华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了不懈追求和探索,但都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自觉承担起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历史任务,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准备了前提条件。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带领人民在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的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形成科学发展观,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成熟。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再次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在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中的根本成就,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对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我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源泉。

  几千年来,不同时代的中国人都一直憧憬着美好社会,尤其是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理想传播广泛,并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到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深深融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中国人民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奋斗,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汲取智慧,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与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走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崭新的内容,引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来,推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要义,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阶段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期盼和思想基础,更加鲜明地摆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贯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接了国家、民族、个人息息相关的命运,衔接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打通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命运共同体的路径,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方向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风格,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升华,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

  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继承和现实召唤的结晶,是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是治国理想和治国方略的统一,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必然选择和伟大实践,是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当代中国对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严肃思考和重要观点,必将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

  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的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丧失是最可怕的丧失。革命时期,在极端恶劣、敌我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条件下,我们党靠的就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理想信念,靠的就是这种理想信念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终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打下江山,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面对旧中国留下的落后面貌,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围堵,面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和各种挑战,我们党能够坐稳江山,取得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样靠的是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靠的是这种理想信念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

  必须坚定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决心。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就是我们党不断推进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言必称希腊,都是不能成功的,正所谓“学而不化,非学也”。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有着自己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洋办法,搬过来只会水土不服,注定要失败。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今天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价值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这个标识模糊了,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就坚持不住了。我们在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征途中,不管国外舆论怎样评价,不管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要有主张,有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不动摇。

 三、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彩新篇章。

  要重视研究和科学判断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关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没有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没有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但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但另一方面,这种不变又是相对的,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我们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三个“前所未有”是当代中国的最大新情况。我们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我们的政治定力、发展定力、战略定力。

  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的研究和把握。我们是在较短的历史进程中同时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达国家在几百年发展过程中的任务、矛盾被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时空压缩带来的任务艰巨性、矛盾多重交织带来的问题复杂性、协调难度加大带来的稳定风险性。这种状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找到我们中国人的独特解决办法。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离不开人民创造、人民推动、人民发展,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广泛参与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解决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在直面问题过程中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在回应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凝聚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在提升实践经验过程中总结人民的创造和发明,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新路子。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