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绘制民族复兴新蓝图,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开辟“法治中国”新天地,开启全面建成小康新征程,夺取反腐败斗争新胜利,开创大国外交新局面。这一连串“新”字的背后,最根本的还是“思想的力量”在起作用——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矛盾,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开放思维拓视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这些新思想,鲜明体现了时代性、规律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为我们党确立了治国理政的厚实基座。
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为治国理政提供事关大局的宏观决策
战略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谋划(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过程。其根本点是“谋全局”。
全局性是战略思维的核心。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善于从全局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善于观大势、谋大事,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没有全局就没有战略。战略思维强调对全局的宏观把握与综合统筹。首先要胸怀全局,把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重心放在对全局最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点上;其次要通观全局,对与全局相关各种问题了然于心;第三要有把握全局的本领。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思考,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在广知、真知、深知上下功夫,从而真正做到识大体、谋大局、抓大事。
战略思维的要点就是抓住重点,宏观统筹,推动全局发展。以“中国梦”标定民族复兴总目标,以“五位一体”展开中国发展总布局,以“四个全面”明确改革发展总战略,这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总揽全局、总体谋划,从顶层设计上形成的民族复兴、改革发展的总体框架、宏伟蓝图,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事关全局的宏观决策,成为全党全国的行动指南和奋斗目标,其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以辩证思维解矛盾:为治国理政指明破解难题的根本途径
辩证思维是指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即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它是高级思维活动,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它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国王应当哲学王。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重点论”和“两点论”,反映出逻辑上严密、思维上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他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时,强调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在阐述社会治理时,既指出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又指出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等等。
以辩证思维解矛盾是破解“中国问题”的根本途径。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观察和处理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个鲜明的领导特色。在今天,发展起来以后的矛盾和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各级领导干部处在矛盾的包围当中,只有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其中的辩证思维方法,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按唯物辩证法办事,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千方法、万方法,最管用的是辩证法。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一个个阻碍中国发展的瓶颈正在被打破,一个个障碍中国改革的藩篱正在被攻破,一个个妨碍民族振兴的难题正在被突破,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巨大力量。
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为治国理政奠定“法治中国”的坚实基础
法治思维就是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的准绳、以法治的诸种要求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维方式。它体现以合法性为起点,以公平正义为中心。
习总书记围绕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系统阐述了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重大意义。特别是他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命题,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建设从“依法治国”阶段向“法治中国”阶段升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法治中国”,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利益分歧、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种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根基。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形成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马克思有句名言: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让“守法”成为信仰,让“找法”成为习惯,让“靠法”成为常态,这是习总书记法治思维的聚焦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着眼点和着力点。
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为治国理政增添克难攻坚的高超智慧
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我国,改革始终是治国理政的主旋律。全面深化改革不但需要勇气,而且需要智慧。习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由此可见,以系统思维聚合力就是一种应对全方位、深层次、高难度改革的高超智慧。
运用系统思维要善于聚合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以“中国梦”寻求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凝聚“中国力量”;以核心价值观构筑凝心聚力思想基础,形成了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推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众人划桨开大船”,不断取得新进展。再则,当今科技越发达,社会的关联度和系统性就越强。我们只有坚持系统思维,综合统筹,推进各方面举措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尤其是当今全球一体化,我们只有善于把外部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借鉴过来,以外部智慧激发本土创新基因,才能形成强大的内外合力。总之,以系统思维聚合力,才能汇聚起治国理政、特别是突破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澎湃推力。
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为治国理政构建应对风险的管控机制
底线思维是一种体现能够超前评估决策处事的客观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从而处变不惊、守住最后防线的思维方式。而底线则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既不可踩、更不可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直面挑战,体现出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又沉着冷静,体现管控风险、力避失误的智慧,显示出清醒的底线思维。
改革难免风险,创新难免失误,探索难免失败。运用底线思维,必须在诸多方面构建并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划定边界。比如,在改革方向上,其底线就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犯颠覆性错误;在经济建设上,其底线就是确保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其底线就是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国际外交工作上,其底线就是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既“想一万”,又“想到万一”;以“一万”的努力,杜绝“万一”的发生:“坏处”才能全力避免,“好处”才能尽力赢得。这就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为治国理政引领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习总书记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践证明,以创新思维增活力是推动发展的根本所在。
现代发展的一大特点是,自然资源越用越少,创新要素越用越多。因此,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正如列宁所说的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那样,十八大后习总书记提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不再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采取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活力,实质上也是创新。
创新,最重要是思路。习总书记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际出发,突出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着眼点,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长期运行,并不断迈向中高端水平,这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在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中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作者系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把握“四个全面”对强军兴军的重大意义 | 2015-04-24 |
学者观察:“四个全面”基于新常态具有崭新... | 2015-04-24 |
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理论和... | 2015-04-24 |
着力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凝聚思想共识 | 2015-04-24 |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显著特点 | 2015-04-24 |
治国理政新实践 创新发展新篇章 | 2015-04-24 |
全面把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 | 2015-04-24 |
标注治国理政新高度 | 2015-04-24 |
以新理念奠定治国理政的大格局 | 2015-04-24 |
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 | 2015-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