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让文化自信成为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精神杠杆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
//www.auribault.com 2016-07-05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把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的宏图大业推向前进。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国际竞争都讲综合实力,而综合实力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文化软实力;我们讲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还要有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贵州有优势。对贵州来说,坚持文化自信,就必须奋力实现文化更加繁荣,弘扬贵州人文精神,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这就要求我们把文化的繁荣作为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刻把握贵州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多姿多彩民族文化及各种文化形态,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发展的新期待。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升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引领和“以文化人”作用,用文化自信焕发出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坚定自信和精神支持。要着力弘扬贵州人文精神,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知行合一”的准则,持续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

  以文化自信推动经济更加兴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强调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创新精神、开放包容等文化观念的支撑。文化自信反映一个地方精神风貌,镌刻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渊源,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贵州近年的成功实践来看,在“认识客观、勤奋苦干”中我们继承长征精神、“三线建设”精神、大关精神、大旱中的贵州精神,苦干不苦熬,推动了贵州大发展大跨越;在“认识规律、科学实干”中我们坚持顶云精神、试验区精神,统筹解决贫困落后和生态恶化问题,探索出了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途径;在“认识主体、创新巧干”中我们发扬“遵义会议精神”、新时期贵州精神,冲出心理的“大山”,跨越思维的“峡谷”,走上一条弯道取直、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实现贵州经济更加兴旺,必须深入践行贵州人文精神“知行合一”,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和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上激发出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

  以文化自信推动生态更加优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中国美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本身就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发展的责任担当和对生态文化的高度自信。一直以来,贵州各族群众“敬天畏地、顺应自然”的生态情怀,隐含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深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为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提供民众基础:“绿色健康、生态文明”的理性思维,让全省上下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成为坚守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朴素智慧的理性积淀:“美美与共、团结和谐”的文化基因,让汉族和17个世居少数民族多元共存、互促互助、协力争先,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实现生态更加优美,就要把“天人合一”理念作为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和旨归所在,坚持“道法自然”、“天人和谐、不以人灭天”的生态道德和“尚和合、求大同”、“和谐共处”的文化基因,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把文化自信的成效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上,实现贵州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文化自信推动民生更加殷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强调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情怀,既是党的宗旨所在,也继承和发展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民本思想。近年来,我省抓住贫困落后的主要矛盾,保住基本、兜住底线、注重公平,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了有温度、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更加聚焦民生社会事业,向“撕掉贫困落后的标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我们把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生规律,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发展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因此,实现民生更加殷实,要深刻把握民本思想、民生情怀、民生规律,始终保持“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挑战示弱、不向挫折妥协”的品质,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把文化自信的成效体现在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文化自信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强调礼法合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既要具有强制性的纪律法规提供外在的约束,又要回归初心、固本培元,发挥包含思想自觉和道德自省在内的文化自信提供的内在作用。只有强化“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才能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只有传承“公生明、廉生威”的文化理念,进一步建设新形势下的廉政文化,才能让反腐败斗争具有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支撑;只有切实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文化自信,才能守住护好建党、强党、兴党的生命线。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就要站在顺应时代潮流和立足现实的层面上,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的价值追求、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守规矩讲纪律的优良传统有机统一起来、融合起来。当前,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既要用党章党规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衡量、规范、引导党员的行为,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春风化雨,使广大党员真正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执笔:李裴)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