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自信之本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系列评论之三
黄力之
//www.auribault.com 2016-07-06 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 更多

  在遭遇种种困境和烦恼的当下世界,中国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追求,用自己的双手一洗历史的耻辱,建设了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秩序稳定、精神丰富的国家,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而自信和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道路、理论、制度:三者互动而科学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我们的自信之本。我们所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有一个共同的前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我们坚持对其的自信,乃是因为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于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反复探索的实践,终而得到了历史的检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在反复探索的过程中开拓的。以1921年上海望志路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现实目标,开始了自己的征途。1949年,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随后确立了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由于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误,甚至发生过严重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基本路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形成了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物质财富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追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巨变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反复探索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论变革的过程,然后以变革了的理论来确认方向与道路的正确性。没有正确理论的引导便不可能辨识道路问题上的是非。党的历史上发生过理论上的幼稚导致思想路线错误,使革命陷入困境的事实。比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教条主义。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振聋发聩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我们才得以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认清国家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道路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要靠制度来保证。整个文明史能够证明,制度化本身乃是一个群体结构得以延续的关键之处。基本规则一旦制度化,便给群体成员提供共同遵守的标准,给社会治理提供行事之客观依据,唯有相对稳定的制度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的最大可能性。邓小平同志曾经设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今天我们已经临近这个时间节点,事实上也基本建立了一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生态。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与形成的过程,也是这个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过程。

  既然历史已经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那么,唯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的美好未来才有根本保证。

  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外,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当然并不外在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它首先是后面三个自信的精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冠以“中国特色”? 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的观察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于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延续着经过5000多年的发展孕育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在20世纪,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又孕育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积淀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背景中的社会主义事业,当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的历史创造,任何历史都是人创造的,因此,人的精神世界内涵深深影响着历史创造的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成功,从人的主体性而言,就在于中国人民在创造历史的同时,延续并丰富了 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基础性、广泛型、深厚性兼备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心的事业,全社会致力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真正做到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与此相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明标识。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意味着中国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一个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新常态下先进文化及精神文明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提出,我们不仅要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还要有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在遭遇种种困境和烦恼的当下世界,中国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追求,用自己的双手一洗历史的耻辱,建设了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秩序稳定、精神丰富的国家,中国人怎么能不为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而自信和自豪呢?(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