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版”
辛鸣
//www.auribault.com 2016-07-12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西方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的蔓延、激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奇迹,使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的攻守态势发生微妙变化。至少在心理上传统资本主义志得意满的那种自信开始消退,“历史终结”的论调风光不再

  从大国迈向强国,既要持之以恒地坚韧前行,更要经历“惊险的一跃”。如何实现这“惊险的一跃”?不能沉迷于田园牧歌,不能指望巧舌如簧,不要幻想一团和气,而要随时准备进行许多新的伟大斗争。这些斗争不会因为不去讲它就消失

  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读本,还包括在回答时代问题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

  不用“本本”和教条指导

  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的从来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本本”,不是固化的马克思主义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20世纪上半叶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从此,中国有了指导取得革命成功和开拓社会主义道路的自己的马克思主义。

  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20世纪70年代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发展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又一次飞跃。由此,中国改革发展建设有了自己的理论旗帜。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时代步伐越来越强劲、越来越迅捷的脉动中,中国社会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这番话本来是讲国际关系的,但用在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同样一语中的。新时代、新实践当然要造就马克思主义新形态。

  21世纪的时代特征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历史的新特点更为凸显。

  首先,全球政治经济深度交融,合作中有隔阂,对抗中有谅解。世界各国、各经济体、各社会组织关系的错综复杂程度,是19世纪、20世纪难以想象的。

  其次,现代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推动着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方式深刻转型。新的组织形态、新的生产形态、新的消费形态乃至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态不断涌现,开始塑造全新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意义。

  此外,更重要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的蔓延、激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奇迹,使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的攻守态势发生微妙变化。金融危机、难民问题以及正在进行中的美国大选奇闻异事频发等,表明至少在心理上传统资本主义志得意满的那种自信开始消退,“历史终结”的论调风光不再。而中国对内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外倡导“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透露出来的却是一种由内到外的自信与从容。

  不丢“老祖宗”注重说“新话”

  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也面临着重大转换。经过60余年特别是3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开始了从“追随大国”到“引领大国”的角色转变,从发展到全面发展的模式跨越,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发展阶段跃变。

  ——中国不再是简单地跟在西方大国后面亦步亦趋,不再是单纯的市场经济与国际惯例的学徒,而是作为极具活力的发展中大国为世界经济领跑、为世界格局“整容”。

  ——中国也不再停留于单打一的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改变,但“中心”要与“全面”齐进,发展重心从狭义的经济发展拓展到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发展。

  ——量的积累谓之大,质的提升方是强。中国已经是世界大国,但迈向世界强国尚需努力,关键是要有新作为。通往大国的旧船票,是登不上强国这艘新船的。

  正是立足于对21世纪时代特征的深刻洞察和当代中国发展方位的科学判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丢“老祖宗”、注重说“新话”,在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以宏大的战略眼光勾勒21世纪中国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回答了时代课题与实践挑战。具体来说就是“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其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飞跃。

  话语表达更通俗亲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和郑重承诺。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一条前人不仅没有走过甚至都没有能详细描绘过的新路。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虽然早已破题但远未结题。完成使命、兑现承诺,必须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完备的理论体系,也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当然要随着实践的深化、时代的演进不断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直面新情况、聚焦新发展、担当新使命,实践在创新,制度在创新,理论也在创新。

  比如,“中国梦”的提出,以其通俗亲和的话语表达方式给出了一个既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打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

  再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既描绘了美好蓝图,又规划出路线图、时间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中高歌猛进。又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涵的认识。

  还如,“一带一路”“新型大国关系”“欢迎搭中国发展的便车”等一连串新话语,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的新图景,提出了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和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等等。

  这一系列内容都生动完整地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共产党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中国的国家治理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中国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作出了更进一步的科学回答。这些理论创新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勿为眼前成果所陶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不是只拿在手上的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拿“马克思主义”这个“矢”来射中国这个“的”,要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意味着过去已经熟悉了的、习惯了的、用得很好的办法不再管用。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仅不可能实现有效发展,还会带来严峻的经济问题、环境问题乃至社会政治问题。再如,改革进入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硬碰硬,需要再杀出一条血路。还如,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保持政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政党成员的先进优秀,不仅要洗洗澡出出汗,还需要刮骨疗毒、浴火重生。

  更需要警觉的是,我们一些同志为过去的成就所骄傲,为眼前的成果所陶醉,无意识甚至不愿意正视背后的隐忧。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古人的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迎面而来的危机并不可怕,意识不到危机、不愿意正视危机、不准备应对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从大国迈向强国,既要持之以恒地坚韧前行,更要经历“惊险的一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跃过去了一片光明,跃不过去则会一败涂地。

  如何实现这“惊险的一跃”?不能沉迷于田园牧歌,不能指望巧舌如簧,不要幻想一团和气,而要随时准备进行许多新的伟大斗争:要进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反分裂的斗争;会有看得见的经济政治斗争,也有看不见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斗争;就要反颠覆,与不怀好意对手的斗争,也要反腐败,与自身不良现象斗争,等等。这些斗争不会因为不去讲它就消失。战士情怀、勇于斗争,则危机迎刃而解;鸵鸟心态、逃避斗争,则养痈遗患。

  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常怀忧患之心、永葆担当本色,为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提供了鲜活的理论武装。现实证明,这些鲜活的话语、深刻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已经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未来必将在指导面对时代挑战、风险、危机时起到重大作用。(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