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地区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诱因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纲要》勾画了国家信息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指导和规范未来1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还特别强调,要围绕人民期待和需求,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信息化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获得感。
近些年来,我国的信息化战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短短的二十余年时间里,我国的网民数量、网站和域名总数、固定和移动宽带接入数以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等,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网络经济营收规模在2015年超过了1.1万亿元,年增长率达到47.3%。
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区域和城乡差距比较明显。事实上,这种“信息鸿沟”既表现在地区差距上,也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在地区差距方面,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信息社会发展较快,但由于起点较低,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仍然在扩大。据有关机构测算,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信息社会指数为0.55,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0.39、0.38.在城乡差距方面,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接近一半,但网民数量却只占全部网民的不到30%。在电子商务上,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更为明显,目前网购消费总额中来自农村的比重仅有10%左右。
我国“信息鸿沟”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无非就是“缺钱”和“缺人”。一方面,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现状亟待改变。虽然目前已经有95%的行政村接入了固定宽带,但受制于地理条件与硬件设施的不足,农村信息化建设往往止步于“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人才的匮乏。许多农民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设备维护和维修的人员短缺。而且在这些地区的义务教育中,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不高。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地区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诱因。由“信息贫困”导致的“经济贫困”,正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必须要克服的障碍。
为此,《纲要》提出了消除信息化发展差距、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的“框架图”。主要内容包括了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信息服务工程和网络公益工程等五大工程。事实上,只要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巨大潜能,发挥信息传输和应用过程中能够突破地域、性别、身体等方面障碍的优势,就能够让信息化建设这缕“普照的光”辐射到落后地区去。如此,我国的“信息鸿沟”就会大大缩小,而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也就能顺利实现。(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矿业大国到矿业强国 | 2014-03-10 |
对症下药,维护网络安全 | 2014-03-10 |
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 | 2014-03-10 |
中国要做敢担当的网络强国 | 2014-03-10 |
以信息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 2014-03-10 |
架起网络之桥 铺就连心之路 | 2014-03-10 |
消除互联网发展的数字鸿沟 | 2014-03-10 |
网信事业如何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 2014-03-10 |
切实推进国家语言能力发展战略 | 2014-03-10 |
建设网络强国 助推民族复兴 | 2014-0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