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一个美好未来
戴茂堂
//www.auribault.com 2016-08-29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些年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的互商互惠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展现了中国对全人类的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为此,世界各国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共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共同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共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全球格局的积极解读与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严肃反思而提出的,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当今世界全球格局的积极解读。进入21世纪,世界已然成为全球化的时代,成为普遍交往的时代。作为一个概念,全球化既指时空意义上的世界正在缩小,又指世界的整体意识正在增强。伴随高科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全球交往空前加强,联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最大限度地趋同,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全部失去了地域的局限,局部利益被不断地整合为共同利益。与人类在刀耕火种年代的生活完全不同,人类在今天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安危与共、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不能独立于这个世界而生存,人类命运因此结成共同体而捆绑在一起。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大潮流,必然把每个民族或国家“包裹”“携带”进去,并构成思考问题的国际语境。今天的全球正在被压缩成“小村庄”,各价值主体的交往空间不断扩大,交往深度不断拓展,正在具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经验;各价值主体的相互依存性、相互渗透性日益加剧,许多从前的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具有了社会性、主体间性、国际性。全球格局的变化极大地突破了人们的狭隘视野、地方意识和封闭情结,突出了人类文化精神中的整体意识,要求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群体、个人,摆脱既有的各种限制,真正作为“世界公民”思考问题。这一切要求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必须超越种族、国别、文化等等的差异,超越具体主体的个性化需要和多样性诉求,在诸多共同的、统一的目的和需要导引下,从整体、全局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尤其要特别注意相互之间的交流互鉴。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严肃反思。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未来,随着人类总体文明程度的进步,这一观念将更加深入人心。尽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反复出现过冲突与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假设。由于历史本身是人的行动的总和,而人的行动本身又是以善为目的的,因此历史本身作为人类共同体的历史也是朝着一种人类共同善或善的共同体而发展的。其实,人类在心底里有很多共同期待的东西,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念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多。习近平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符合人类未来发展趋势,是对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严肃反思,凸显了不同文化的依存关系,强化了不同文化的公共本性。如今,全世界各民族正在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这些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的价值基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期待共同发展。当前是一个全人类生存受到巨大威胁的时代,埃博拉病毒等高死亡率传染性疾病绝对不是非洲一个地区的灾难。在地球的某一个地区出现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地解决,将会给整个地球带来巨大危害。严峻的现实促使人类团结起来,共同为人类的未来而努力。正如罗曼罗兰所言:“我们不认识这国或那国的人民,我们只认识人民,唯一的、全世界的人民。”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意识。“我衷心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结束词,再次表达了中国对国际社会发出的诚挚呼吁。无论是从国内形势还是从国际环境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逢其时,与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相呼应,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和平”的时代价值。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中国的崛起一度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担忧,但习近平在接受外国记者专访时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国一心向往和平,就算出现了争端也力求和平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体现了“和平”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明确表示:“我们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人类命运共同体传递的核心内容就是“和平”,“协和万邦”,“贵和尚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世界上所有人看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整体,致力于实现人类共同的梦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整个世界的和平而不只是部分地区的和平。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血脉相连的同胞,战乱地区失去亲人的孩子也会让身处和平地区的我们心痛。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多恩的诗歌《神学冥想之十七:丧钟为谁而鸣》里写到:“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无论谁死了,都得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今天的世界,每个人彼此都成为了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主体,更是需要坚守这种你我不分、万有相通、天人合一的和平理念,共同致力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与进步。今天的世界,追求和平的人类与邪恶势力之间关系空前紧张,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依然嚣张,这也从反面促使世界各国不得不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与危害人类安全的邪恶势力作斗争。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发展”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发展极不平衡,仍有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每年近600万孩子在5岁前夭折,近6000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所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具有“发展”的内涵。这里的发展不是指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指一个大洲的发展,而是指人类整体的发展。在全球化的时代,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人类早已不再是彼此隔绝的个体,而毋庸置疑地已经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不管人类在地球的哪片土地上,信仰什么,全人类已经不可避免的处在一个命运相关的诺亚方舟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与整体思维,突破狭隘的民族情结和国家意志,给人类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衡量一个时代发展如何,不应该只看最强大的国家达到了多先进的水平,而是要看最落后的国家得到了多大的帮助、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一个更文明的时代必然是注重人类整体发展的时代,不应该只是将目光局限于自己的国家之内,而应该多元共生、包容共进。习近平表示:“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编织的就是互利互惠的合作伙伴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期待人类彼此之间携手共进,谋求共识,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要积极促成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发展。只有人类整体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正如费孝通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绝对不是要否定人类特殊性。任何企图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借口否定人类的个体性、民族的特殊性都是不可取的。世界大势与民族个性、全球化与民族归属感并不构成对立的两极。一方面,我们不能逃避全球化,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回避民族特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不是将对方同化到我之中来,也不是使自我依附于他者,而是要扩大人类的共同视域和互动空间,超越唯我独尊和狭隘的民族主义。2014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孟子》有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礼记》也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说法。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绝对不是要取消差异,推行统一的价值观,相反是要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都能够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具体对中国来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需要发扬中国精神、构建中国表达、增强中国话语权。只有以中国精神、中国表达对全球化进行自觉对接与积极回应,才能既从容地应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又避免将中国孤立于世界;只有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传递中国元素、中国声音紧密结合,才能既对内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又对外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作者系湖北大学中华文化发展湖北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