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www.auribault.com 2016-09-21 来源:?望新闻周刊
分享到: 更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力量与实现机制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因此,必须“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实际上,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面临着一个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若要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必然要接中国的“地气”,服中国的“水土”,换句话说,必须使其中国化。

  中国化已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历史事实、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内理论研究的不断拓展,作为一项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共产党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坚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理论自觉是行动自觉的前提和先导。要在实践中自觉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就面临着一个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意义的问题。

  对于这一重大课题,应该以开放多维的视角来把握,特别是要从根本上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力量及其实现机制等基础性、前提性、根本性问题。

  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学说的传播方式不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并使之成为亿万中国人的精神指引。这一切的发生与发展都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和奋斗密不可分。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担当这一重要角色,在于这个政党所代表的阶级——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社会主体基础。以这一思想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也不仅仅是社会的觉醒者的组织,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先进分子组织。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理论武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现阶级性与全人类性于一体的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的契合,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成为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社会中坚和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觉书写历史的实践过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自觉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自觉阶段后的第一个里程碑,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

  早在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初步论述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并且从哲学层面上指出这种“相结合”就是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果说《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奠基之作,那么,《实践论》和《矛盾论》则赋予这种“相结合”以坚实的哲学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深知一种理论、思想要变成改造社会的客观物质力量,必须“唤醒民众”,即用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要做到这一点,共产党人必须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精神变物质”,才能真正形成社会变革的主体性力量,才能有效地动员、组织、领导群众参与到中国社会变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去。

市民在陕西省宝鸡市河滨公园内跳舞晨练(李贺 摄)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领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破“两个凡是”樊篱,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国“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做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

  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现实状况进行大量深入调查研究,以及对世界各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推向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得民心、尽民意、引民力的宏伟蓝图和战略布局。这不仅在理论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髓”,而且在实践上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指导中国实践的历程。一言以蔽之,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广大群众的思想创造和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就很难“中国化”并走上正确的实践轨道。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

  要害是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必须根植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要旨。

  中国实际,既包括基本国情,也包括实际社会生活过程。而中国化则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国情,科学观察、分析和解答中国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成果,而是立足于不断变化、发展的中国具体实际,深入社会实践的结果。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一要实事求是,二要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看问题要坚持客观性的思维原则。而客观性原则,用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发掘出这一思想形式,从哲学高度给予科学阐释,赋予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后来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核心内容的形象表达。

  在毛泽东那里,“实事求是”既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思维原则,同时也是“实践的共产主义者”的“根本观点”、“根本态度”、“根本方法”、“行动准则”。二者有机结合的基点,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

  如何在这个“实际”中做到并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首要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于中国实际。

  邓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认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因而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而这个“实际”往往又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务紧密相联。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再到习近平,无一不是在立足于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在这些思想成果里,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条主线,这就是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具体实际”为中心。

  这些“具体实践”既有中国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又有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具体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口多、底子薄。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这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以人为本和代表人民利益”也就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任务,富民强国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果说“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准则,那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永不衰竭的动力源,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现实生活机制和有效途径。(王虎学,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1 2 3 4 共4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