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身优势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焦 扬
//www.auribault.com
2017-09-11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 更多 |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构建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服务我们党治国理政作出更大贡献。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习近平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要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全过程,党委要重点抓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当前,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支撑带动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另一方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新闻学、社会学等学科群建设,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供坚强支撑。此外,还应加强相关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高原基础上打造学科高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创新提供有力学科体系保障。
立德树人,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相关工作,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育人的重要资源,发挥其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关键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厚基础、强支撑,加强学科体系、学术评价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立德树人提供强有力的体系支撑;二是广联动、重合力,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同时应看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主要落脚点是课堂教学。这就需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既要把好课堂质量关,又要把好教材质量关。既要啃下“思政课程”这个硬骨头,又要打好“课程思政”这场攻坚战。让所有课程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整体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立论述学,以问题为导向推进理论创新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高校立论述学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人立论述学、如何立论述学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为党和人民立论述学,担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盯住我国改革发展实践这个“富矿”,从中挖掘新材料,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的能力。还应看到,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稳定发展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举世瞩目。然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包括学科体系、学术评价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等还比较滞后,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如何让思想紧跟现实、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亟须解决的课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自我革新的勇气破除校园“围墙”,将学术探索、学理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推进理论创新拿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立言资政,以新型智库建设提升服务决策咨询能力
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服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的重要使命。一流高校应有一流智库,而一流智库往往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要紧紧围绕立言资政,不断提升服务决策咨询能力。
以新型智库建设为牵引,畅通高校理论研究成果向公共政策成果转化的渠道,已成为高校智库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布局,整合各方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智库平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党和政府的公共决策、制度设计、社会治理等深度融合,以理论创新推动科学决策,以理论研究破解工作难题,以理论阐释增进社会共识。当前,需要加强和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与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工作深度融合,以学术研究提升决策咨询服务水平,以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带动学术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明确方向、探索前行。二是大力推进机制创新,优化生产流程,加强互动交流,促进供需对接,不断提升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水平,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三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主动投身改革大潮,不作历史的旁观者,而当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培育优良学风,摆脱名誉纠缠和利益羁绊,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建良言,为民族立绝学。
立足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加快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努力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高校拥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具备得天独厚的对外交流条件,理应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用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在研究资源上,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着重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在话语体系建设上,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在交流平台上,善于谋划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在传播效果上,让世界不仅知道“舌尖上的中国”,更认识“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了解并认可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作者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习近平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要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全过程,党委要重点抓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当前,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支撑带动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另一方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新闻学、社会学等学科群建设,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供坚强支撑。此外,还应加强相关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高原基础上打造学科高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创新提供有力学科体系保障。
立德树人,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相关工作,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育人的重要资源,发挥其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关键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厚基础、强支撑,加强学科体系、学术评价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立德树人提供强有力的体系支撑;二是广联动、重合力,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同时应看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主要落脚点是课堂教学。这就需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既要把好课堂质量关,又要把好教材质量关。既要啃下“思政课程”这个硬骨头,又要打好“课程思政”这场攻坚战。让所有课程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整体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立论述学,以问题为导向推进理论创新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高校立论述学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人立论述学、如何立论述学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为党和人民立论述学,担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盯住我国改革发展实践这个“富矿”,从中挖掘新材料,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的能力。还应看到,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稳定发展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举世瞩目。然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包括学科体系、学术评价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等还比较滞后,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如何让思想紧跟现实、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亟须解决的课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自我革新的勇气破除校园“围墙”,将学术探索、学理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推进理论创新拿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立言资政,以新型智库建设提升服务决策咨询能力
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服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的重要使命。一流高校应有一流智库,而一流智库往往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要紧紧围绕立言资政,不断提升服务决策咨询能力。
以新型智库建设为牵引,畅通高校理论研究成果向公共政策成果转化的渠道,已成为高校智库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布局,整合各方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智库平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党和政府的公共决策、制度设计、社会治理等深度融合,以理论创新推动科学决策,以理论研究破解工作难题,以理论阐释增进社会共识。当前,需要加强和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与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工作深度融合,以学术研究提升决策咨询服务水平,以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带动学术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明确方向、探索前行。二是大力推进机制创新,优化生产流程,加强互动交流,促进供需对接,不断提升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水平,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三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主动投身改革大潮,不作历史的旁观者,而当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培育优良学风,摆脱名誉纠缠和利益羁绊,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建良言,为民族立绝学。
立足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加快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努力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高校拥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具备得天独厚的对外交流条件,理应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用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在研究资源上,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着重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在话语体系建设上,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在交流平台上,善于谋划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在传播效果上,让世界不仅知道“舌尖上的中国”,更认识“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了解并认可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作者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张苇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国梦的海上大... | 2014-06-16 |
论大学的独立品格 | 2014-06-16 |
自贸区“雁阵起航”引领全国深层次改革 | 2014-06-16 |
实现科创中心与国家战略全面联动发展 | 2014-06-16 |
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 2014-06-16 |
统筹推进福建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协同发展 | 2014-06-16 |
中国正在走和平发展的强国之路 | 2014-06-16 |
为何“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 2014-06-16 |
标注治国理政新高度 | 2014-06-16 |
认真践行“四讲四有” 争当燕振昌式好党员... | 2014-0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