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五大政策支柱,首要是“宏观政策要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左膀右臂”,两者实施主体不同、分工各有侧重,同时又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具有内在的协作逻辑。通过综合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提高政府调控水平,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宏观政策上强调一个“稳”字,目的就是为了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宏观政策之“稳”保结构性改革之“进”。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实践证明,宏观政策稳,增长就稳、转型就稳、预期就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如果因为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就有可能造成增长难以持续,并留下后遗症。眼下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地方不再“唯GDP论英雄”,如果宏观政策“急打方向盘”或“猛踩油门”,就有可能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成效。市场主体最需要持久稳定的预期,如果因为经济有一些波动,政府就立刻出手、动辄干预,就有可能造成市场扭曲,助长“政策依赖症”。
明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借鉴过去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的经验,只要经济在目标区间内运行,就能保持宏观政策大体稳定,有助于减少政府调控政策的多变性,稳定社会预期,有助于为创新创业、产业升级和深化改革创造稳定外部环境。这对于把全社会的着力点转到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意义非同一般。
宏观政策要稳,内涵丰富,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等。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从实行减税政策,到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从优化信贷结构,到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一系列“稳”字当头的宏观政策必将为结构性改革撑起广阔的施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