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创新创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跻身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是综合解决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类矛盾问题、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创新创业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看,以前通过资源和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动力必须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创业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对我省意义重大。
创新创业有利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具有活力,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数量与质量上。“千人企业拥有量”是衡量市场活力的重要指标,当前发达国家这一指标达到50户左右,而河北仅为36.84户。推动创新创业,必然会使新办企业明显增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既优化现有市场主体的规模结构,也为做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条件。
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模式转换。当前,我省经济发展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正处于动力转换的重要节点上。推动创新创业,实质上就是推动过多依赖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粗放式增长向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提升的内涵式增长转变,走一条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新型发展道路。
创新创业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现阶段,我省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供给侧问题较为突出,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普遍暴露出产品服务低端、利润微薄、管理粗放等问题。通过创新创业,一方面可以与居民的产品消费、服务消费相结合, 加快培育各类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为居民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市场供给;另一方面可以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着力在智能、生态等面向新需求的新兴产业上发力,实现绿色发展。
创新创业有利于扩大就业渠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压力有所增大。推动创新创业,让有能力、想创业的人员充分释放活力,既能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又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更多人的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政府引导,实现四个转变
创新创业涉及资源要素、产业、技术等多个维度与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创新创业,需要强化政府引导,着力在四个方面实现转变。
政策体系方面,由以产业政策主导向创新政策主导转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动力、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许多基于要素驱动的产业政策都面临调整,在下一阶段发展中创新将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政策推动的焦点。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规范、公平、有序的创新创业环境;二是加快推动各类有利于创新创业政策的广泛实施;三是加大政府对各类新技术产品的采购支撑力度,对于符合政策方向的产品消费给予税收优惠;四是重点把握石保廊全面改革试验区、G45成果转化试验区等试点建设机遇,加快政策创新,释放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
科技人才方面,由结构性偏差向创新主导下的人才流动与结构优化转变。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人才普遍过多地配置于行政事业单位以及金融等垄断性行业,多数实体经济部门科技人才匮乏。针对这一结构偏差,要着力推进人才合理流动。一是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在创业者、企业家、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等不同角色和行业间循环流动;二是推动科技人才在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双向流动;三是吸纳海外留学人员和国际技术人才向国内流动,整体构筑一个全球化、开放式的人才体系。我省要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英才,形成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体系。
科技金融方面,由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向多元化投融资转变。目前,我省大多数企业的外部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信贷。但银行的运作机制使其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风险相对较小的大中型企业,创新创业企业风险大、不确定性高,很难从银行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因此,推动创新创业,要加快推动科技金融体系的转变。一是围绕创新创业过程中创意、孵化、企业成长等不同阶段,加快打造由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构成的直接融资“绿色通道”;二是培育由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科技银行等多类主体广泛参与的新型金融生态,系统性地解决创新创业的融资难题。
创新生态方面,由创新主体间松散式的相互关联向互促互进、协同进化的创新生态演进。近年来,随着国内创新创业氛围的日趋浓厚,科技人员、孵化中心、风险投资、生产制造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多类主体的相互关系正日趋紧密,逐步形成一个互促互进、协同进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以深圳为例,通过培育由创客、创客基地、众筹平台和生产制造企业等主体构成的创客生态群,成为与硅谷紧密相连的“创客中心”。我省应着力把握创新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打造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推动京津冀科技市场互联互通、大型科技仪器平台共建共享、科技园区合作共建,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相互关联的平台支撑;二是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态创新,为创新创业提供规划指导、风险投资、市场策划等服务支撑;三是在平台、服务支撑的基础上,推动京津冀各创新创业主体实现“化合反应”,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林耀华先生对当代中国人类学所做贡献再认识 | 2010-05-25 |
费孝通对当代中国社会学贡献的再认识 | 2010-05-25 |
弘扬“红船精神” 践行“三严三实” | 2010-05-25 |
弘扬“红船精神” 践行“三严三实” | 2010-05-25 |
思想不应私享 | 2010-0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