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最近看了一则报道,让人不禁感慨:诺基亚曾经是手机行业的巨无霸。高峰时期,诺基亚的市值逼近2500亿美元,年售手机近5亿部,为芬兰贡献了4%的GDP,全球员工12万人。这几年诺基亚式微,市场份额一降再降,员工一裁再裁。这些员工出走后,凭借着自身的技术积累创办了一大批科技公司,极大地刺激了芬兰的创业与经济。其中,“愤怒的小鸟”年营业额就达到1.56亿欧元,“部落冲突”一天的收入达240万美元且下载量常居苹果APP Store榜首。2014年,芬兰类似的初创公司有400家,在新兴产业的拉动下,芬兰经济开始强劲复苏,竞争力位居欧洲前三甲。报道称:“诺基亚的衰落,拯救了芬兰的经济。”
芬兰经济的复苏,是否真的源于诺基亚的衰落,这不好说。一家巨无霸式微后,似乎不但没成为坏事,反而成了好事,听起来也有点像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不过,一家企业衰落后,是该不惜代价强力扶持,还是该任其裁员、重组、破产、倒闭,诺基亚的这个故事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化解产能过剩。这一论述把如何处置僵尸企业带到了公众面前。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度日,长不大、死不了、效率低,僵尸企业大量存在,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有数据称,目前沪深股市有2000多家上市企业,其中有266家每股收益连续数年为负数,属于典型的僵尸企业。工信部指出,在我国1300多家各类车辆生产企业中,“有一批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2014年,浙江金华对全市企业情况进行摸底,发现连续三年无所得税入库的企业达1542家,2013年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制造企业2002家,“对僵尸企业开刀刻不容缓”。僵尸企业全国有,江苏自然也不例外,必须认真应对。
一边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本、能源、劳动力,导致资源难以向收益更高的地方流动,一边加剧了产能过剩,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了经济转型升级,扭曲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埋下了金融风险,僵尸企业可谓弊端重重。经济学家吴敬琏直言,对那些永远也无法复苏的僵尸企业,用输血的办法来维持,徒然耗费国家资金,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上世纪末,美国东方航空公司在申请破产的情况下仍获准继续飞行,带来的结果是美国航空业被拖垮。日本把近90%的公共投资投入到没有进一步发展空间的领域,造成了极大浪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勒称,日本“失去的十年”,就是盲目救助僵尸企业的结果。遗憾的是,尽管僵尸企业有诸多不是,但一些地方考虑到就业、税收、GDP、稳定等因素,一旦处置起来,总是望而却步,能躲则躲,能拖则拖。
不久前,工信部网站公布了14家汽车企业将被停止生产资质的消息,被认为是建立僵尸企业退市机制的开始。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各地也相继处置了一批僵尸企业。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也是疑虑重重,进展缓慢,原因就是担心企业倒闭后,后果难以承受。其实,诺基亚的遭遇告诉人们,巨无霸衰落以后,后果当然很严重,但是,一棵“大树”倒下之后,“小树”、“新树”有了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大树”可能很快就出现,如果处置得当,市场机制健全,巨无霸占据的土地、人才、资本等资源被利用起来,又何愁新的巨无霸不会形成?相反,如果任其继续苟且偷生,原有资源被浪费不说,新的资源还得源源不断地投进去,这是何等的浪费?企业的生老病死、兴衰成败有其客观的规律,对地方来说,应该有理性的认识、长远的眼光、积极的作为。
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2016年的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推向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地方管理者,应当把处理好僵尸企业、激活市场活力作为重要任务,强力推进。具体来说,一是要在认识上理性看待,客观认识企业的生与死,看到僵尸企业的弊端和危害,二是从担当上强化对百姓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在处置僵尸企业时表现出应有的作为,不把矛盾留给未来,三是要从办法上多动脑筋,善于运用市场思维、法制思维、底线思维,推动僵尸企业走市场化破产道路,激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