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成都经济提质增效
周灵
//www.auribault.com 2016-01-20 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成都要以改革的办法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以“形成新主体、培育新动力、发展新产业”为主要着力点,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鼓励市场主体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多渠道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刚刚召开的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端入手,通过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推动生产过程的改革,使影响产出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包括产出的主体(企业)、产出的业态(产业结构)、产出的动能(要素利用方式)等,通过改革而不断优化,从而形成有效供给和长期增长。中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过程之中,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需求侧刺激侧重于短期增长,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并伴随着环境污染加剧、经济结构失衡等矛盾凸显。与此同时,我国人均收入稳步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也在提升,一些需要购买力支撑的高质量消费需求在国内却得不到有效供给,供给能力不足成为抑制有效需求提高的重要原因。可见,需求不足仅是一种表象,由结构失衡所导致的供需错配才是本质。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微观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调整优化供给结构,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最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正与全国同步迈入发展新常态,处于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转变,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发展动力亟待转型、提质增效要求更加紧迫的现实问题。

  当前和今后,成都应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

  一是加快形成新主体。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和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激活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去产能”,按照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的要求,全面梳理停工闲置、长期亏损等企业情况,分类制定方案,有序开展产能置换、兼并重组、环保搬迁等工作;二是要“降成本”,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优化政策环境等“组合拳”,约束政府的“有形之手”,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物流成本等,给企业松绑减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资本回报率;三是要引导企业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鼓励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维护良好信誉、打造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是着力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创新创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发展支持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标准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深化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拓展“菁蓉汇”创业平台。三是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创业创新服务链条,构建更加完备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撑体系,健全企业投资引导机制、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一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计划,鼓励传统产业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转变,加强技术创新,培育新的特色和品牌。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型、先导型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信息、商务服务、会议展览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顺应生活消费方式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的趋势,发展商贸流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体育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广“互联网+”模式,培育发展数字消费、物联网等服务业新业态,推动多业态深度融合。(作者系成都市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