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与时俱进做好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
潘盛洲
//www.auribault.com 2016-01-27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及新常态,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之后,他在一些中央重要会议和国际会议上,多次就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行了深刻分析和阐述。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集中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理论风格,是与时俱进做好我国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

  习近平同志指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他特别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而新的自主增长动力又没有形成,世界经济有可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缓慢增长;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普遍认识到产业空心化的危害,纷纷采取优惠措施吸引投资、发展实体经济,促使一些跨国公司撤回本国,使得国际贸易增长愈加乏力,近几年国际贸易增速甚至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这些都对我国利用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市场扩张拉动国内经济增长造成了障碍。从国内因素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业产能迅速增长,其中相当多的产能是在国外需求强劲的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形成的;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近几年,在技术变革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市场增长放缓、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在市场上实现,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因此,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下降一些。如果此时仍按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刺激经济增长,尽管可以把增长速度搞上去,但会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最后总是要爆发的,而一旦爆发,局面将难以收拾。相反,如果此时加快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就可以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从而实现经济较长时期的持续健康发展。

  实际上,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趋势性变化。比如,从消费需求看,虽然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但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只要适应新需求的新供给体系能够较快发展起来,就可以促进消费迅速扩大,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又如,从投资需求看,尽管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只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消除投资障碍,就可以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再如,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虽然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但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只要切实抓好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利用外资、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自贸区及投资协定谈判等工作,就可以使出口继续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其他方面的趋势性变化也非常明显。这些趋势性变化既是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又是新常态的内在动因。

  还要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也对我们转方式、调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有关调研表明,许多地区和产业在困难面前积极探索,通过深化改革和促进创新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已经和正在取得可喜成果。总体上看,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新动力正在强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前景是光明的。

  因此,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增长点将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活力,把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推动我国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他特别强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常态下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践证明,过去那种靠拼投入、拼资源、拼环境实现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新常态下,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培育更多依靠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提高的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更加积极地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使人们能够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总之,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发展,是就业比较充分、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人民群众生活普遍改善的发展,是节约能源资源、搞好环境保护,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需要明确的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与过去相比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在传统发展方式下,经过多年实践,不论政府官员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都掌握了一些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办法和措施。但进入新常态后,不仅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升较快,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也不断强化;同时,经济总量的盘子比过去大多了,我国经济体制中的许多方面与新变化新要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又要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难度和复杂程度当然更大了。因此,要在新常态下克难而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就必须加快对新常态的适应过程,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绝不能坐着等、站着看,安于现状、无所作为;必须拿出比当年抓经济增长速度更大的劲头和智慧,大力发扬勇于探索、敢于作为的担当精神,打破惯性思维,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谋划新思路新办法,大胆尝试新手段新举措,不断开创新局面。

准确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工作重点

  习近平同志对新常态下怎么干的问题高度重视。他指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他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特别强调,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并明确指出了工作重点转变的方向,即“十个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这“十个更加注重”,是我们在新常态下怎么干的根本遵循。

  根据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稳定经济增长,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概言之,这是给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开出的标本兼治的对症良方。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绝对的供给不足,而是较为普遍的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存在。比如,第二产业虽然存在普遍的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生产资料供大于求的问题非常突出,但一些高端产能如芯片、发动机的制造等仍然短缺得很,即使是一些日用品,由于其品质、规格、安全性等满足不了升级后的消费需求,导致相当一部分居民到国外购买同类产品。这些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供给体系结构固化、不能随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的问题非常突出,供需脱节、不能良性互动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需求管理政策只能起到短期缓解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给体系方面的问题。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如果继续实施强需求刺激政策,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使得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加快递减。近年来,一些需求方面的宏观政策效果不理想,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造成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失衡,其中供给侧结构失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诸多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

  需要说明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意味着要全面刺激生产、简单扩大供给,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达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满足升级需求、挖掘潜在需求、创造全新需求的目的;绝不意味着管理就不重要了,而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相匹配,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