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铜山
//www.auribault.com 2016-02-03 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编者按

  在刚刚召开的两会上,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都对如何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精辟阐述。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将“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6年我国农村工作的五大任务之首,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之一。河南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和食品工业大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义不容辞,应率先垂范。为此,我们特邀请专家为读者进行解读——

  正确理解力避认识误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理解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农业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业)从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供给结构对消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数量、品种和质量多个方面更好地契合和满足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需要,扩大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有效供给,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进而拆除“价格天花板”封顶和“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和挤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

  要正确理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消除几种误解:第一种误解,认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说明粮食不重要了,其实在粮食总产量仍然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我国尚需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只不过要顺应需求变化实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第二种误解,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减少农产品供给或压缩粮食生产,其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在食物尤其是粮食供给充足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第三种误解,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紧缩内需,其实正是为了扩大内需,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第四种误解,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计划经济”,其实就是要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放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大视野下真正地用足用活市场机制;第五种误解,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大规模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其实除了“镰刀弯”地区之外,各省市也都不一定需要做太宏大的调整规划,只要做到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地精到了解、精确定位、精准发力就行了;第六种误解,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做“这个增加一些、那个减少一些”的“简单加减法”,其实表面上的简单加减远远没有实质性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重要,必须积极寻求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和改革深化的协同联动。

  准确判断我省具体情势

  客观地讲,从现实情况来看,河南无论是农产品供给侧结构还是农产品加工制成品供给侧结构,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优化的状态。这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刺激着消费者和加工企业去“海淘”;二是不合理的供给结构给资源环境带来很大压力,直接影响到农业乃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就农产品供给侧结构而言,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高新技术含量低,生产的“大路货”多,不仅产品附加值低,而且时常出现“卖难”;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多年来养成了卖原粮、买原料的陋习,还没有认知到应该对所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和转化,不仅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普遍开展起来,而且加工增值难以实现。最典型的:由于生产的中低端农产品数量居多,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农产品不适合消费者需求,部分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剩余,玉米、苹果、部分蔬菜出现了“价低卖难”的窘况;与此同时,一些食品加工企业需要的高筋面粉和特种面粉(如弱筋的面包粉)还要从外国进口。

  就农产品加工制成品供给侧结构而言,全省所生产的面粉、方便面、火腿肠等产品生产量虽然很大,但从全国、全球市场来看,存在精深加工度不高、创新能力不高、高科技含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高、外向度不高、行业集中度不高等“六个不高”的缺憾,还没有形成合力,更缺乏真正的知名大品牌和强势品牌,甚至没有议价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占有的市场份额有限,致使效率竞争力水平一般。最典型的:作为第一人口大省,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销售市场潜力巨大;但直到今日,本省所生产的农产品加工制成品(主要是食品)还没有完好地占领本省市场,还在延续着“饮广东的‘水’(饮料),吃广东的‘粮’(饼干等食品),抽云南的烟,喝贵州的酒”等与食品工业大省极不相配的景象。

  妥确谋划切实改革方略

  要推进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拉长农业供给侧结构不优之“短腿”,补齐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有效供给不良之“短板”。

  总的思路,应该是千方百计地促动和促成“登峰造极”。所谓“登峰”,就是要登上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品类、质量和品牌的高峰;所谓“造极”,就是要造出满足国内外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极品。

  具体讲,必须从生产、加工、销售等三个环节上齐抓共赢。

  就生产环节而言,要变重数量为数量质量并重,通过发展质量农业、效益农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追求综合效益;变传统生产方式为现代生产方式,通过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调结构;变面向大众为面向特殊消费群体,通过加厚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等农业基础和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区域结构补短板;变小规模分散经营为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降成本;变传统生产为清洁生产,通过抑制滥用化肥农药、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及地下淡水资源和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宽幅度大流量推广提品质;变低效低端低质量低保障的农业为高端高效高质量高保障的农业,通过减少无公害农产品供给和增加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供给催升上台阶。

  就加工环节而言,要变惯于粮食贮藏为惯于粮食加工,通过加快粮食加工转化去库存;变粗浅加工为精深加工,通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耦合发展和深度挖掘农业多功能性促融合;变传统加工技术为高新加工技术,通过信息化带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食品工业发展路子;变行业分散为行业集中,通过建设加工产业集聚区和培育“航母式”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提振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变面向国内一个市场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迎合国外消费者的胃口拓展加工制成品品类和消费群体。

  就销售环节而言,要变由内向外的销售为由外向内的营销,通过树立消费者需求导向理念和现代经营理念适应消费需求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变先产后销为先销后产,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订单式销售减少市场营销风险;变店面销售为电商销售,通过实现从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的销售方式革新拉近与消费市场的距离;变薄利多销为厚利少销,通过提升质量、品牌及风味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变间接销售为直接销售,通过完善供求间的紧密衔接和沟通获取反馈意见及改进建议。(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博导)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