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田建民
//www.auribault.com 2016-02-17 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省政府全会上强调的一个重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今年的河南“两会”上,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对如何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阐述,《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起始之年,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找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对于理清今后我省的农业发展思路,谋划好“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拉长四化同步的“短腿”,既迫切又意义重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相对应的,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决定了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不断修缮乃至重新架构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的市场主体、产品服务和交易体系,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三农”发展新难题,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由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重点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主要是以产量目标为主,努力增加农产品社会供应量和安全保障程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早已不是满足够吃吃饱问题,而是要吃好、讲品质、讲安全、讲休闲、讲养生。由此导致一方面出现大量农产品过剩滞销,另一方面对农业上的许多新兴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这种供需双方结构性的扭曲已经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如果不对农业的供给侧进行结构的适应性改变和调整,不仅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导致资源浪费,也无法解决供需之间的不对接问题,无法实现农业增长的消费需求拉动,因此把发展现代农业的着力点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非常及时正确的战略决策。

  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是重点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部署2016年“三农”工作重点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几大任务既是着眼于解决当下农业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内含了农业长远发展的改革路径。

  去库存。就眼下而言,农业的“去库存”主要是针对我国粮食长年高位攀升,有明显的“生产过剩”症状,粮价却居高不下,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转而寻求进口农产品或是其他替代品,造成国库中的农产品堆积如山,新粮难储陈粮难出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我们长期施行的农产品收购补贴政策着重于农产品产量的安全保障,使生产者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依赖弱化,生产与市场脱节,导致产品积压,宝贵的资源和环境遭受损耗浪费。这需要我们科学调整农产品价格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引导农业依据市场变化合理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从长远来讲,农业的“去库存”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着力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其重点有两方面:一是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消费升级需要,在提高和改善农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如调整品种结构,实施标准化生产,采取限产栽培技术措施,开展品牌农业创建,创新营销模式等。二是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旅游融合起来,拓展新功能,培育新产业,创新新业态,延长农业价值链,满足对农业的多功能消费需求。

  降成本。我国粮食价格一直高企不下,直接原因就是在增产的同时,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用高成本维系着高产量,在采取的一系列增产措施中,很少考虑过边际效益问题。这既不科学也是一种不可持续行为。要降低农业的成本,要做好三方面:一是转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二是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服务,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四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五是大力支持循环农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补短板。随着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制约农业的一些“短板”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最突出的是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尤其是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等建设和改善提升的任务十分繁重。另外,随着农业经营体系的变化,一些现代生产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短板”,如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十三五”规划中给予重点谋划和解决的“短板”问题。

  我省的改革应在“三大工程”中着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省逐步形成了以“三大工程”为抓手、既全面又符合河南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路径。因此,我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穿于“三大工程”的实施当中。

  一是“百千万”工程。“百千万”工程是实施粮食核心区战略的主要抓手,是我省的王牌和优势。截至目前,全省粮食生产已经实现12连增,夏粮实现13连增,创造了粮食生产史上的奇迹。静心反思我省粮食增产历程,成绩是主要的,但一些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例如水资源的利用问题。我们建设高标准农田,一个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旱能浇涝能排。查看一下这十多年各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设计标准,许多地方的井深设计一再增加,10米,20米,30米,甚至更多。从实际情况看也是这样,一些地方的地下水位连续下降,这个问题在今后的高标准粮田建设中不能再被忽视,必须有应对措施。除此之外,还有种粮效益问题,“地板天花板”双重挤压、防灾减灾、应对风险、谁来种粮,等等。我省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要持续增长、再创新高,难度不言而喻。国家提出的“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确保产能”、“树立大食物观”等新的粮食安全观和“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为我省“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开展高标准粮田建设,持续弥补农业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另一方面要在粮食种植上坚持根据市场需求调结构、提品质,不再一味追求产量增加,而是坚持产量和效益并重,坚持资源节约“降成本”,探索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新模式。

  二是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是我省现代农业的一大特色。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谋划“十三五”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重点是在提升上下功夫,把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载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助推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升级的抓手,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的抓手,建立新型农业城镇化产业支撑的抓手。就集群本身发展而言,要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相衔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上下游协作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服务功能配套、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群体。通过集群培育,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培育一批品牌农业。

  三是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类型,是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高效现代农业,能有效带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和谐相处。都市生态农业建设补充完善了我省现代农业的内容,不可或缺。就当前实际情况看,都市生态农业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受土地政策限制,都市生态农业建设和功能发挥受到很大制约;二是土地流转、劳动力等成本持续上升,导致许多都市生态农业盈利困难,甚至难以为继,影响了都市生态农业的后续发展;三是融资渠道有限,资金链断裂风险较大。鉴于此,谋划“十三五”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尽快编制都市生态农业专项发展规划,引导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各地可紧密结合资源条件,确定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适宜地区。除了郑州、开封、洛阳等大城市郊区外,可以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作为都市生态农业的重点,积极探索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的发展路子和模式,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探寻破题之策。(作者系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