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把握新常态 适应新变化 处理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六个问题
曾一春
//www.auribault.com 2016-03-03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速放缓,已传导到农业农村的各个方面,要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挑战和压力都大大增加。二是随着消费的升级和需求的多元,人们对农产品种类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三是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日益趋紧,水资源、耕地等要素与农业发展的矛盾逐步凸显,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日趋严重。四是我国已经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贸协定,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五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发展依然滞后,投入和建设不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六是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时间紧、要求高,尽管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成绩,但整体改革任务仍然繁重。七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要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这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科学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了目标路径。对地处西北内陆、追赶发展的宁夏而言,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科学认识、适应、引领三农新常态,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从宁夏实际出发,力求把中央要求深化、细化、具体化,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在精耕细作、精细管理、精深加工、精准扶持上下功夫;在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强上做文章。在加快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规模与效益。在人多地少、资源条件有限的地区,农业发展靠扩大面积和规模不现实。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尽快改变过去注重追求面积和规模的导向,坚持以质量效益为核心,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上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以宁夏为例,受水、耕地等资源制约,农业整体规模不大,在这种资源禀赋条件下,我们紧紧抓住优质粮食和草畜、蔬菜、枸杞、葡萄等特色产业,探索走“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是生产与加工。生产与加工有机结合、有效匹配,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传统农业,往往在生产环节上投入的资金和精力比较大,农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水平上,加工转化增值则是短板,表现在精深加工不够,产业链、加工链短,产加销融合度不高。而真正价值链高的农产品,其效益恰恰是体现在加工转化上。因此,必须要聚焦优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加工更多适销对路的好产品,不断提高有效供给。比如宁夏有非常好的优质牛奶、牛羊肉,一定要选好目标市场,盯住高端人群,采取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等各种办法,提升现有加工能力,生产高端婴幼儿奶粉、冷鲜肉、分割肉等高附加值产品,从而赢得更大市场。近期,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加快产加销的融合,做好规划设计,争取项目支持,吸引社会投资,弥补这方面的短板,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是质量与品牌。品牌是市场信誉的凝结,质量则是品牌的核心,二者有机结合,效益就能倍增。提升农业品质,必须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但是良好的自然条件并不一定就能产出优质的产品。影响农产品质量提高的因素很多,首先品种是决定产品品质的内因,要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必须要有优质良种。要把优质品种的培育和引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良种的提纯复壮和扩繁力度,提高良种的普及率。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标准的执行力。通过严格执行生产标准,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添加剂等投入品,切实保障生产环节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检验检测和执法力度,形成覆盖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在品牌建设上,许多农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好品牌、大品牌,甚至有的产品没品牌。在宁夏,冷凉蔬菜虽然品质好,还需要好品牌包装;滩羊独一无二,还需要大品牌包装;还有很多农产品质量也很好,则需要新品牌包装。品牌培育要精心策划,专业设计,搭建多种平台,利用各种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形成产品产区优势。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打响品牌,通过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是继承与创新。农业发展受自然、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我们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统筹考虑多种因素,不断开拓,不断整合,不断创新。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变化中创新,在发展中创新。首先,创新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科学规律。比如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动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不能打破;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必须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环节一个也不能丢;新产品开发,必须有需求、看市场、讲效益,这几方面都不能少。其次,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动力。重点应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两方面发力,既要抓好新品种的培育、农业机械装备研发,也要抓好良种良法的配套、农机农艺的融合,以科技进步为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支撑。政策创新是保障。重点要在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等方面下功夫。为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宁夏今年出台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的新办法,采取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引导基金等市场化手段,引导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方法创新是路径。要不断破除思维定势,打破不良惯性,跳出狭窄思维,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在把握好“时、效、度”的基础上,增强新常态下谋划大局、制定政策、解决难题、推动落实的能力和水平。第三,抓好创新,还要注重继承发扬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传统。比如,宁夏多年来坚持开展的农田水利建设,建立的特色优势产业“两组一会”(产业指导组、技术服务组和产业协会)工作机制,采取的“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激励办法,都应该继承发扬。总之,要注意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努力培育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新动能,推动农业发展活力充分释放、不断增强。

  五是政府与市场。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导航和政府护航作用,有效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新课题,特别是对于宁夏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内陆省区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往往习惯靠政府的力量推动工作,或者说政府这一手较强,而市场这一手相对较弱。现在,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市场机制是改革最根本的动力,让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对于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品牌包装、市场营销等工作,要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让各类市场主体主动做、积极做。政府则主动转变角色,找准定位,不越位,不错位,把该放的放到位,该抓的全力抓好,认真履行标准制定、质量监督、动物防疫、要素配置、基础研究、公共服务等职责。总之,政府和市场两手要共同作用、协调发力。

  六是见物与见人。工作中我们一般习惯就事说事,聚焦点在物上,往往忽视人的因素,常常会有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所谓的见物见人,就是说考虑问题、推进工作,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要把握好人和物的关系,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讲,就是要重视人的观念转变、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有了这个前提或者说基础,很多事就好办,因为事在人为。毛泽东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工作中,我们考评绩效,要注意既要看经济发展指标,也要衡量队伍建设状况;既要考核物的硬指标,也要考核人的软指标,这是既要见物也要见人的内涵。我们提出今年开展“学习年”和“大调研”活动,就是着眼提高宁夏农口干部整体素质,这是既要见物也要见人的举措。另外,从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角度讲,也是见物见人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另一个角度讲,实现全面小康,本质上说是实现人的小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既要见物也要见人的本质内涵和要求。(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