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中国制造必须融入“工匠精神”
阮修星
//www.auribault.com 2016-03-1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分享到: 更多

  这几天,“工匠精神”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专家和媒体热议的话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其中,其深意和重要性毋庸赘述。很多代表委员、专家和评论人士,已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等多个层面给予了充分论述。相信随着话题的持续发酵,在各式媒介的传播和放大之下,对于“工匠精神”的教育和普及,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舆论高度聚焦“工匠精神”重要性的时候,作为弘扬“工匠精神”的主角——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除了从思想的深处,真正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之外,更需要真正理解、感悟何为“工匠精神”?中国现代企业需要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哪些方面?如何真正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的未来长远发展之中,成为企业的“护城河”?而不是在两会上过过嘴瘾之后,继续在既有的“轨道”上狂奔。

  “工匠精神”,狭义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当前中国,弘扬“工匠精神”,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摒弃掉急功近利的浮躁。这是因为,把产品品质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耗时长、成本高的艰苦过程,没有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执着,没有一丝不苟、不被周围喧嚣打扰的专注,没有专业、敬业的孜孜探索,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

  而这恰恰是许多企业人士所欠缺和需要恶补的。君不见,在近十多年的房地产牛市到来之后,不少江浙等地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或强有力竞争者,逐渐将精力和资源转移到房地产开发,亦或醉心于资本运作、投资等虚拟经济,将主业逐渐荒废,既没有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也没有在新的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这类企业可能在短时间挣到钱了,但当经济寒流到来之时,才惊觉自己是潮水褪去之后的裸泳者——早已被市场无情地抛弃在沙滩上,被迫淘汰、艰难转型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忠言逆耳,但利于行:如果这些企业在当年能够排除外界的喧嚣,不被“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所诱惑,能够不折不扣地忠于“工匠精神”,在自己的细分领域深耕细作,进行创新创造,开发出犹如艺术品般的精品,又何愁没有市场和利润呢?又怎么会在经济低谷时处于如此被动的地位呢?

  因此,那些有理想和抱负,真正想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血液的企业掌门人,应该好好反思,好好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并付诸实施,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和目标、企业管理等多个纬度之中。唯有如此,方能够让“工匠精神”发力显威,才能真正形成一批脱胎换骨的企业和企业家。

  当然,除了企业家自身的主动努力外,相关的舆论营造、政策引导和配套支持等外部动力也不可或缺:一是媒体要多加引导,多介绍日本等将“工匠精神”做到极致国家的经验,多报道国内的优秀企业案例;二是有关部门要制定合适的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多培养能工巧匠和技能型人才;三是在教育层面,要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多培养新型应用人才。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的坚持,才能形成独具中国竞争力的“工匠精神”。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