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质量数字乡村 助推高水平乡村振兴-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财经

打造高质量数字乡村 助推高水平乡村振兴

王山慧 刘伟 田原
2020-06-18 15:46:38  来源: 宁波日报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措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去年年底,宁波等4个市被确定为浙江省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宁波数字乡村建设已驶入了“快车道”,但在整体规划设计、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水平、要素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若干问题。通过学习借鉴杭州、重庆、成都、武汉、青岛等先进地区建设数字乡村的做法经验,亟待在组织领导、乡村产业数字化、数字乡村治理综合平台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一、相关先进地区的做法经验

  1、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都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重庆组织数字乡村发展调研组,摸清数字乡村现状,挖掘工作亮点。成都举办数字乡村发展论坛,搭建起数字农业展览展示和对话交流平台。青岛开展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工作,将评价作为指挥棒,引导各地各部门重视数字乡村发展。

  2、把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支撑

  各地都把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推进,注重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杭州率先试点乡村5G建设,为有效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夯实基础。武汉设立“百街千村”项目,搭建基础运营支持平台、应用展示平台,设立“美丽乡村”“便民服务”等基础功能性应用服务。南京注重加强生产环境监测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建设,提升生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把农村数字经济建设作为重要任务

  各地普遍把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紧密结合,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杭州积极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出一套数字田园、农村电商、智慧农业云平台、农业农村数据库等“组合拳”。重庆强化电子商务与农村优势资源相结合,建立全国首个以大数据和交易结算为硬核科技驱动的农村电商服务平台“村村旺”,并同全市36个区县100余个乡镇实现对接。

  4、把改善民生服务作为重要导向

  数字乡村建设根本目的是提升农民数字化生活水平。杭州试点建设农村“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成都以互联网技术为纽带,实施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改造,打造“基层医通”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撑各级医院实现互联、远程会诊资源共享双向转诊等功能,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地区优质医疗资源欠缺问题。

  二、宁波加快打造高质量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要建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作机制。建立由分管市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推进和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宁波数字乡村建设。二是要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宁波高质量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方案和专项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建设时序、支持政策等。三是要开展试点示范。抓住宁波作为浙江省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的机遇,按照统筹规划、整合共享、集聚提升的原则,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先易后难,确立一批不同类型的试点,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2、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

  一是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建设若干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园区)。二是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大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力度,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电商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大力推进农旅结合的电商项目建设,鼓励乡村旅游、农场租赁、民俗休闲等特色项目融入农村电商。三是要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特色保护类村庄依托“互联网+”,深挖乡土文化的独特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智能化,谋划建设一批互联网特色旅游乡村。

  3、建立数字乡村治理综合平台

  一是要建立乡村治理综合数据库。依托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以电子地图、遥感影像、三维实景地图等多类型、多尺度空间数据为基底,叠加各部门数据,按照全市统一数据信息标准范式,建设乡村治理综合数据库。二是要构建乡村数字化治理信息系统。建设全市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监测。建设农村集体“三资”数字化管理系统,汇集资产权属、资产运营、财务管理、收益分配、产权交易、股份合作等涉及农村集体经济资源资产基础数据。三是要加强乡村治理的数据应用分析。

  4、提升乡村民生服务数字化水平

  一是要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以“浙里办”平台为载体,大力推广网上办、掌上办,开展乡村医生上门问诊、社保办理、养老助残等服务“就近可办”,打通乡村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要建设村民e点通APP。构建城市大脑面向村民提供各类智慧民生服务的总入口,涵盖就业、就医、出行、旅游、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公益活动等模块,全面提升农村民生服务数字化水平。三是要探索建设“三农”科教综合服务系统。整合相关科教资源,大力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提供农业技术在线培训、农业专家在线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在线学习一体化服务。

  5、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基础保障

  一是加强资金保障。整合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PPP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多方参与的数字乡村建设投融资模式。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保障。着力提升乡镇光纤宽带渗透率和接入能力,大力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地区同步实现商业化应用,强化数字乡村大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人才保障。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创业人员、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重点人群互联网培训力度,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出一批善用信息技术、善于网络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