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基层之治】探寻长三角地区基层治理“密码”-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财经

【大国小鲜@基层之治】探寻长三角地区基层治理“密码”

于子茹
2020-10-13 16:23:22  来源: 新华网

  小到一个居民楼的建设,大到一个城市的精密运转,背后都是一篇社会基层治理大文章。如何写好这篇大文章?近年来,长三角多地紧紧围绕“为民”二字,创新治理路径和方法,一个又一个基层治理效能高、服务群众能力强的基层治理样本逐渐显现。

打破跨行政区域壁垒,加速司法便民利民一体化

  协同共进,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近年来,上海青浦、苏州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紧扣“一体化”这个关键词,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减少各类壁垒,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前耗时一两年的官司,现在很短时间就能结案。”谈起“一体化”社会治理最大的受益之处,苏州吴江某纺织企业老板杨海滨认为是打官司更便利,“法院用了三天时间就帮我协调解决好六年之久的货款拖欠”。

  原来6年前,浙江嘉善一公司从杨海滨这里进了一批货,价值22万元,但发货后,便逐渐找不到人。今年实在想不到别的办法,无奈之下他才向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汾湖法庭递交了起诉材料。最让他出乎意料的是,法院立案后第3天就找到对方并协商好还钱方式。

  异地纠纷的快速解决,得益于去年苏州吴江法院与上海青浦法院、浙江嘉善法院签的司法协作协议。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汾湖法庭庭长厉昱中说,这一便民诉讼、多元解纷、服务企业的司法协作新模式,让异地诉讼累、诉讼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减少不少企业主诉讼时间成本。

  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法治护航。去年10月,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法院同步开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诉讼服务专窗,并配备专用移动终端、扫描仪等设备,指定专人负责对当事人就近提起的民商事案件、强制执行案件等申请提供即时跨域立案服务,让打官司不再难;而三地的检察机关,更是创新涉企案件“程序性事项异地代办”、“一网通办”机制,减少审批层级和涉案当事人三地奔波之苦。

  在三地一体化司法协作模式下,法官跨行政区域查不到当事人信息的问题也将被解决。厉昱中介绍,汾湖法庭将加快实现数据互通互联和三地区内办案协作、诉讼服务“一网通办”,解除办案中的数据共享阻碍。“目前,已经开发完成执行案件的工作平台建设。”

  同样,三地跨行政区域数据壁垒的打通,也给社会治安治理按下“快进键”。

  吴江汾湖派出所,东临上海、南接浙江,管辖区面积96平方公里,交通运输密、外来人口多、警情基数高,基层治理复杂。为此,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公安机关打通数据互查、互通、互调渠道。

  “在社会面数据上,我们打破数据交换壁垒,推动汽车租赁、商场购物等80类社会面数据批量共享。”吴江汾湖派出所民警介绍,下一步,还将争取上级支撑,在内网权限融合上实现共享,推动实现“三地系统精准互查”。

  “以前,办案要借调外地视频监控,民警必须亲自跑一趟,费时费力,也有可能延误办案时机。”吴江公安民警李忠琪说,现在视频实现共享后,民警能随时调取监控,不用专门跑一趟,提高了办案效率。

 共商共建“微”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幸福感

  在上海,与成片现代化楼宇并存的,还有大量老旧小区。在那里,设施老旧、缺少管理,是基层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在二级以下旧里集中的中心城区杨浦区,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呼声高涨,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治理智慧。

  如何更好地改造、治理城市老旧小区?位于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的辽源花苑,给出了一个答案。

  辽源西路190弄、打虎山路1弄、铁路工房,曾是三个相互独立、仅有一墙之隔的小区,平均房龄超三十年,设施老旧,居住其中的群众生活不便。为改善小区环境,2015年起,在杨浦区首创的“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助力下,杨浦区房管局联合江浦路街道开展了“三区合一,一脉三园”的更新改造。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设,三个老旧小区破墙合并,更名“辽源花苑”,展现新颜、焕发新生。

  如今走进辽源花苑,横亘在三个小区间的围墙被拆除,腾出的几百平方米的公共空间被打造成社区中心花园;楼房外,之前暴露的管道、电线以及架空线路等实现了管网入地;房屋内,社区规划师根据每家住户情况单独设计不同装修方案;小区内设立社区睦邻中心、家庭医生工作站,方便居民娱乐、就医……

  “在小区改造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共商、共建贯穿始终。”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路街道五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虞净说,在小区改造方案征询阶段,居民的顾虑和反对声音不少。为了助推改造,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三驾马车”同频共振,成立以业委会成员、物业公司代表、党员、楼组长、志愿者等组成的自治团队,开展居民意见征询和矛盾调解等工作,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居民为小区改建出谋划策。

  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陆勇峰,是辽源花苑更新项目的一名社区规划师,他全程参与了小区的改造项目。他说,“我们可以提供专业的设计方案和理念,如果想居民满意,就离不开全周期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参与这个更新项目,陆勇峰最大的感受是:居民参与社区改建,不仅加深对社区的了解,还培育了他们社区自治意识。

  随着小区之间围墙的打开,辽源花苑居民的自治意识也在“破墙”。2018年5月,辽源花苑实现了统一物业管理。居民区党组织牵头成立“辽源花苑党群议事会”,议事会成员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邀请居委会、物业公司负责人一同参加,梳理管理漏洞,并督促物业公司进行整改,小区管理成效因此大大提升。

  “从打破物理围墙到打破心理围墙,再到打破治理围墙,现在看起来很容易,其实难度很大。”上海市社会建筑研究会副会长罗新告诉记者,辽源花苑通过楼道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的“三微治理”,大大提高了社区治理效能,也彰显了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施政智慧,以及社区治理的时代性、科学性。

  2011年至2019年,上海杨浦区累计完成旧改37000余户,目前还有成片二级以下旧里57多万平方米,其中滨江仍是旧里最为集中的区域。今年,杨浦区将继续推进滨江区域部分街坊旧改工作,预计惠及居民9500余户。

多元化矛盾调解,打造“国际化”治理样本

  浙江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商人贸易、生活于此。兼顾当地居民多种多样的合理诉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直是义乌基层社会治理的施力方向。

  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难免发生矛盾纠纷。近年来,义乌遵循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的目标,搭建市镇村三级矛盾调解中心,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在义乌市区,联合律师事务所开设法律服务专窗,直连海外律师解答跨国贸易问题,实现涉外纠纷迅速调;在外国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社区,开设服务专窗、建立劳动纠纷调解组织,实现矛盾纠纷就近调;在义乌六大贸易市场设立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站,集中受理市场采购中的矛盾纠纷,实现贸易纠纷精准调。

  于此同时,义乌启用外籍调解员和新义乌人调解员,组建29支矛盾调解突击队,变“群众跑”为“跑群众”,主动上门调处化解纠纷,打造义乌国际化社区治理新模式。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为社区工作开展带来不少难题。”义乌市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何文君坦言。

  鸡鸣山社区,这里居住着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余名外籍人员,因此被称为“联合国社区”。为更好服务他们,鸡鸣山社区充分利用外国人、外地人风俗相似、语言相通、情感相近的优势,筛选通外语、精贸易、有信誉的外籍客商代表、外籍医生等高知群体和资深翻译组建国际“老娘舅”队伍,参与涉外经济纠纷、中外组合家庭矛盾纠纷化解。

  巴基斯坦商人阿酷,在义乌经商20年。现在,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生意人,还是一名“洋娘舅”。阿酷说,“义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可以为这座城市做点力所能及的事”。5年前,阿酷自愿加入国际“老娘舅”调解团,开始他的矛盾调解工作。

  2014年,有两名叙利亚人喝完酒后起了肢体冲突,一人被打伤后,打人者随即逃跑。几天后,这名伤人的叙利亚人被义乌稠城派出所民警找到。鉴于是外籍人员矛盾纠纷,民警也找来阿酷让其帮忙一起调解。那天晚上,阿酷花了三个小时与这两名叙利亚人交流,最后双方顺利达成和解。据当时的办案民警回忆,像阿酷这样的“洋娘舅”,帮着调解矛盾纠纷,不仅给境外人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也使得调解氛围融洽了不少。

  截至目前,义乌市依靠矛盾调解突击队化解涉外、涉新义乌人纠纷90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5000余万;今年以来,外籍志愿者民情民访代办队累计代办民情民访事项5140件,实现矛盾纠纷化早化小。

编辑: 王铉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