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年轻人的“编制情结”令人担忧
//www.auribault.com2013-12-03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漫画:李楚翘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年轻人追求编制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哈尔滨环卫单位招聘,因为有编制,引得大量大学生、研究生参加竞聘,甚至有人为此而放弃年薪15万元以上的工作;有位常年赶国考的考生说,“死也要死在编制里”;国考结束后,已经考了6年的小陈姑娘表示仍会坚定信心考下去,宣称有了编制,进到体制里,就不一样了,“如果考上,找对象也顺利多了。”在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年轻人作出了进入体制内,守着编制过安稳日子的选择。编制就这么好吗?为什么“死也要死在编制里”?应该怎么看?本期“思与辨”进行探讨。

  ■主持人:

  尹传刚 (深圳特区报记者)

  ■嘉 宾:

  匡贤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刘国强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副教授)

  可实行聘任制,由政府根据需要来购买服务

  主持人:很多人一门心思地追求编制,编制就这么好吗?

  匡贤明:不是编制本身好不好,而是编制背后的工资、福利、保障等有着巨大区别。有编制意味着已经正式进入体制内,能够享受到体制内的一切有保障的福利。大部分人是风险厌恶型,追求高收入、高福利、高保障,编制能够提供这些,自然成为很多人追求的对象。

  在当前体制下,有编制意味着“铁饭碗”;而无编制则没有这个隐性承诺,随时可能面临被解聘的命运。

  李长安:与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相比,非公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许多企业人员流动频繁,这让很多求职者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在时下的语境中,编制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轻松安稳的工作,优良的福利体系,以及未来可能有的“权力诱惑”。一个编制,等于一份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一个没有风险的人生,它或许稍显平庸,却绝对安稳。比起在外打拼的颠沛流离,编制,还真是一个“宁静的避风港”。

  但将体制内视为“稳定”“保障”的代名词,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寄托在拥有编制,而不是自我奋斗上,这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

  刘国强:有人说,编制内与编制外,是一样工作两样人生,更有人打趣,宁愿少拿钱死在编制内,也不愿多挣钱游荡在编制外。这是编制所造成的不公平的真实体现。

  编制与历史上的“皇粮”、“铁饭碗”有近似之处,因此,有了编制就意味着吃上了稳定的“财政饭”。其实完全可以打破编制的限制,实行聘任制,由政府根据需要来购买相应的服务,树立购买服务的新理念。这样,既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服务政府,同时也能节约财政支出、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别让编制消磨进取者的朝气,别让编外风险加重创业者的心理负担

  主持人:有一种意见认为,“编制情结”折射出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显示他们过早地追求安稳的生活,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不利?

  匡贤明:就业的编制情结只能反映他们个人选择上更倾向于比较安稳、低风险的工作。对个人来说并无对错之分,但从整个社会来说,现行体制下的编制情结却严重地抑制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与创业行动。我觉得年轻人的求职意识需要转变,稳定固然重要,但如果大家都求安稳、不求进取,官本位思想严重的话,那么这个社会是很难进步的。

  李长安:毫无疑问,这么多的人都去追逐编制,显然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也与国外许多国家报考公务员冷清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年轻人争相进入体制内,是兼济天下的志向,还是个人功利的选择?大量人才涌向体制内,如果是出于为公众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利益,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只是因为进了体制内能获得种种“好处”,就值得人们深思。年轻人是一个社会创新创业的生力军,理应身怀高远理想、奋斗激情,没有理由在青春岁月就过早地追求安稳。要重视“编制情结”反映出的青年人价值倾向,更要破解这种心理折射的现实问题。今天社会转型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更趋激烈,人们更加渴求公平正义,不怕苦累就怕没机会。如此情势之下,我们尤其要注意,别让编制消磨进取者的朝气,别让编外风险加重创业者的心理负担。

  刘国强:“编制情结”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追求安稳的心态,但这种心态未必是理性和明智的,这对个人的创造力和专业能力的锻炼提升也是不利的。

  一般来说,政府及事业单位是分配性而非生产性部门,当人们热衷于挤进体制内,尤其是那些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不去创业、不去创新,而是去竞争公职时,人的才能和创造力被配置在非生产性的再分配领域而不是生产性领域,热衷于“分蛋糕”而非“做蛋糕”,就会弱化社会的创新能力乃至影响未来的经济增长。

  何以解忧 唯有改革

  主持人:请问,怎样才能消除编制的“魔力”?

  匡贤明:唯一出路在于打破编制背后所体现出的种种不公平,实现同工同酬、同工同福、同工同保。无论有无编制,都应该统一参加社会保障,废除当前行政事业机构一些带编人员的超国民待遇;全面引入政府雇员制,实施有明确期限的合同管理,打破终身铁饭碗制。这几方面,简要地说,就是加快劳动力市场改革,在市场化改革中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正义。如果有良好的就业环境,有公平完善的社会福利,相信年轻人会跳出编制的诱惑,投入体制外广阔的天空。

  刘国强:除掉编制的“魔力”绝非朝夕之功。需要对现行的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改革,事业单位的财政供养体制从以“养人为主”向以“养事为主”转变,人员规模不由编制来确定,而视所需公共服务的事之大小而定,同工则同酬,不用则解聘。这样,人力资源可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之间灵活流动,既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也可大大节约社会的公共成本。

  李长安:何以解忧?唯有改革。要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编制改革进程,创造自由而公平的选择与竞争机会,公正、公平的奋斗环境。比如必须尽快消除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存在的超额福利保障。如果利益集团的各种特权消失了,那么希望挤进去的人就会大大减少;要尽快拆除阻碍非公经济发展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让能力与勤奋来决定财富和前途,而不是靠关系和编制来保障人生;更需要打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与可期的未来,畅通阶层流通渠道。如此之下,编制的光环才会慢慢消退。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