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城市商圈发展规划与创新
王强//www.auribault.com2014-05-12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商圈(Trade area,日文商势圈)是外来词汇,其概念可以溯源上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对中心地和市场区的研究。商圈分企业商圈和城市商圈,企业商圈是单个商业企业所能吸引顾客的空间范围,本质上是一个与企业距离不等的消费者需求圈;城市商圈是涉及城市内部区域性的商圈,由若干商业企业集聚形成共同吸引顾客所达到的空间范围。

    城市商圈是城市经济建设最活跃的现象之一,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丰富城市经济文化生活,方便居民购物、休闲娱乐等消费。

    城市商圈发展关键

    做好利益协调,中国快速城市化下土地资源是稀缺资源,商圈发展关键要提高规划水平,体现执政智慧,协调包括普通市民、中等收入阶层、高端消费者、地产开发商、中心所在城区和街道、所在地原住民和单位等社会利益集团矛盾,解决商圈发展中兼顾公平、效率和民生等问题。

    优化消费实现,人均GDP4000美元之后居民的消费力量在崛起,人口基数和中等收入阶层会推动未来中国的主要城市,甚至包括所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出现普遍总量膨胀的状态,而且其结构也会出现巨大调整,包括需求结构、休闲消费、发展消费、地域结构、虚实结构等,城市商圈和商业中心区建设面临消费总量、结构、指向性和商业选址、开发、配套等优化与变革的压力。

    化解路径锁定,发达国家的城市商圈和商业中心系统一般经历单中心集聚、多中心集聚、多中心郊区化、城市空心化和中央城区复兴等五个阶段,但中国的地权非私有导致郊区化变为城市建成区边缘的郊区化,城市发展在第二阶段停滞并出现城市病问题,需要科学的郊区化和商圈发展规划来化解路径锁定。

    中国城市商圈发展主要模式

    城市商圈本质上是一个集聚,是零售、消费、商务、服务、批发、物流等要素在区域和地块上的落地与组合,主要有五类发展模式。

    都市中心商圈模式,具有城市内最大体量和最广域辐射力,包括特大城市的CBD和次一级的CDB或中心商业区商圈,有金融商务办公带动模式、大型商业街带动模式、超大型购物中心带动模式以及由历史传统商业街或商业中心升级改造而成的都市中心商圈。

    特色消费商圈模式,是城市内部基于区域特色和专门消费需求而产生的城市商圈,有夜生活主题商圈、餐饮娱乐特色商圈、文化创意商圈、旅游休闲商圈等多种模式,一般具有较广域的辐射力,但单个商圈规模有限。

    社区生活商圈模式,此类商圈在城市中数量最多,一方面是源于城市居民居住模式并据此形成服务于城市内数量众多的特定社区居民的社区型商圈,一般规模较小,业态组合也以生活类需求为主;另一方面是源于城市特殊的山体、水体导致的阻隔,客观上形成较高级别的大型社区商业中心。

    电商虚拟商圈模式,是在电子商务技术条件下,商业企业或者网络平台企业在空间距离弱化,时间距离成为关键要素情况下的商圈,既包括BtoC、CtoC的物流配送商圈模式和实体商业线上线下(OtoO)模式,也包括诸如大众点评网APP本地商圈生活消费应用平台模式、淘宝圈子和QQ微信圈子模式等。

    混合形态商圈模式,是上述商圈的两类或多类型的混合,在城市商圈实践中既有功能混合,即特定区域内同时具有多种功能的混合,商圈内功能组合往往有主次之分;又有层次混合,即特定区域内同时是广域型的市级中心、副中心或特色中心,又具有社区生活属性的商圈覆盖和需求。

    城市商圈规划理念创新

    可持续商圈理念,商圈发展要审时度势,要对城市和商业的发展作出充分的预期,不断进行业态创新和功能调整,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既不盲目扩大规模,保持商圈发展合理节奏,又要适时科学调整商圈发展重点,做到可持续健康成长。

    民生人本理念,发展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商圈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满足居民需求,服务城市生活作为第一要务。立足当前,长远规划,在商贸和商务集聚发展的同时,为市民公共生活留出空间,形成集商贸、商务、休闲、娱乐、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城市商圈。

    生态包容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使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布局调整相互协调,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活品质提升相互促进,避免商业设施和商业经营对居民生活、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负面影响。

    景观商圈理念,城市商圈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将商圈的布局和发展与提升城市形象、形成城市地标、美化城市景观相结合,通过创新发展,营造现代气息的商业环境,形成既舒适宜人又美观亮丽的新型商业景观。

    创新集聚理念,城市商圈发展要主动融入新技术、新理念,顺应电子商务发展潮流;生产性服务商圈要吸纳创新要素,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延伸产业链,占据价值链高端,促进产业集聚,打造强势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分工和竞争新优势。(作者系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流通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